9月1日,作為“三大傳統門戶”之一,網易最后一個殺入博客戰圈。僅僅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注冊用戶數已突破100萬。
這只是中國“博客”火爆的一個縮影。迄今為止,新浪、搜狐、天涯社區、貓撲、博客中國……幾乎所有數得上數不上的網站,都開通了博客頻道。而據互聯網信息中心最近一次調查顯示,盡管在網民經常使用的網絡服務或功能中,博客所占比例僅為23.7%,列第十四位,但如果把性質相同的24.3%的個人主頁空間算上,網民使用博客類似功能的頻率達到驚人的48%,僅次于新聞、搜索和郵箱。
“說中國網民現在幾乎‘全民皆博’,恐怕不算夸張。”一位業內人士感慨道。然而,在一片“盛景”的背后,門戶網站正在利用強大的勢能開啟“絞殺”大幕。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博客“盛景”至少持續一年。
中型網站面臨危機
“新浪、搜狐這些大網站的加入,客觀上會絞殺那些中小網站的生存空間。”前不久,搜狐董事局主席兼CEO張朝陽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明確表示,大型門戶網站在博客等web2.0應用上,有著獨特的優勢。
和他持同樣觀點的,還有網易首席運營官(COO)董瑞豹。在他看來,中型網站的危機比小型網站更大一些,“小網站服務人群比較小,成本不高,反而壓力沒那么大”。他舉了一個例子說,支持一個中等規模的博客群,不但成本高而且收入有壓力,“僅一年買服務器就要花費1億元左右。”
對于目前尚無法贏利的博客經營者來說,最大的資金來源便是風險投資。“風險投資一次500萬-1000萬美元算是多的吧,那也就4000萬-8000萬元人民幣,僅靠這點資金,跟我們拼會很辛苦。”董瑞豹透露,截至去年年底,網易僅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就已多達4.18億美元。
支持他的觀點,還有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博客正處于“虛假繁榮”期。記者了解到,現在網民手上有三四個甚至更多博客的不在少數。“這點現象和當初郵箱和短信的泡沫有點相似,遲早會被擠破,盡管我不知道這個時間什么時候會到來。”一位專家告訴記者。
在董瑞豹的預期里,博客數量往上走的勢頭至少還會持續一年以上,“在這之前,我們必須把基礎夯實。”
“每個人長期擁有三四個博客是不可能的,最后頂多能保留一兩個,希望其中有一個是我們。”在采訪時,一家門戶網站負責人回應記者。而為了這個目標,新浪利用內容的優勢打造了“名人博客”,搜狐整合搜索引擎祭出“草根博客”的大旗,后來的網易更是將手中擁有2000萬用戶的相冊以及網易泡泡、部落、郵箱等一股腦塞進了博客。丁磊甚至在一年前專門在杭州組建研發團隊,專職從事博客功能開發。“現在已經有100來號人,”有關人士透露,“對手看到我們隔幾天就更新一次功能的速度,應該會感到害怕。”
如何贏利各懷心思
“門戶網站過去提供了很多功能,但這些功能怎么贏利,一直是個相當困擾的問題。”專家告訴記者。而在“門戶網站”看來,博客似乎是“打通任督二脈”,尋打贏利點的“理想人選”。“我已經找到贏利的方法了,”面對記者的提問,張朝陽神秘地說,“但是現在還不能告訴你。”
“兩年內,我們不考慮收入辦法。”董瑞豹回應記者。然而,在記者的一再堅持下,他還是指出,目前博客經營者普遍考慮的是兩種模式:一是發布廣告,另一個就是向博客人群提供收費增值服務。
在搜狐的一份推介報告上,記者發現,張朝陽的思路似乎比較傾向于發布廣告。而MSN的“共享空間”也已經在博客上插入橫幅廣告。
如果是這種模式,作為內容的提供方,博客寫作者該不該享受收入分成的問題便被抬上桌面。據了解,就在前不久,博客網推出了一個“博客金行”計劃———個人博客上的廣告,每獲得一個有效點擊,作者將獲得0.05元至0.2元的分成。而有效點擊指的是同一個IP地址,24小時內最多算1次點擊。據稱,第一批商業推廣費用高達3000萬元。
“我對這種模式不看好,”董瑞豹毫不掩飾地指出,“第一,它會影響頁面效果;第二,博客寫作者的收入其實并不高。”他給記者算了筆賬:一個博客能達到每年3000萬的瀏覽量應該是很高的了,以每千個瀏覽量10元錢算,一年的收入也只有30萬元。“這還得與博客經營方分成,寫作者到手的也就10多萬元。可是能達到3000萬瀏覽量的都是徐靜蕾這樣的人,他們估計不會在乎這么一點收入。”而博客網董事長方興東也坦承,對于流量低的博客來說,這種方法收入不算多。
不看好廣告模式的網易,選擇了“增值服務收費”這條路。“我更看好騰訊的經營模式。”董瑞豹說。依照這個思路,他把網易的競爭對手排了個序:騰訊、新浪、搜狐。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