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語:“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新農村”使我市的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經濟各項事業都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工商部門如何在“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新農村”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從今日開始至本月21日,全國工商系統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經驗交流會將在我市召開。 近年來,我市工商部門轉變職能,努力探索新的機制和制度,采取一系列新的措施,有力地推動了我市城鄉經濟發展。從今日起,本報推出“職能延伸變出一片新天地——為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新農村助力”系列報道。
“城鄉一體,工商助力”,市工商部門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上率先提出培訓和發展農村經紀人隊伍。這些農村經紀人成為企業和農戶之間的“媒人”,在農村經紀人的帶領下,讓不少農民走上了致富道路,企業得到發展。記者了解到,到目前為止,全市拿到農村經紀人培訓合格證書的有400多人,接受免費培訓的達2000多人。昨日,記者采訪了我市農村經紀人的代表之一陳順安和他所從事的農村經紀人事業。
一位經紀人每年為村民創收6000萬
提起陳順安,雙流縣永安鎮的居民大部分都知道,因為作為農村經紀人的他,2003年牽頭組建的“雙流縣永安鎮地瓜研究協會”帶領當地6000多戶農民從事地瓜種子種植,一年總收入達到了3000萬元。同時,他還組建了“成都雙流牧馬山種苗推廣站”“成都雙流牧馬山種子有限公司”,擁有成都市著名商標“順安”牌,一年總共能為當地村民帶來6000萬元的收入。
“走上規模化、品牌化發展的道路,沒有工商部門同志的幫助和指導,不可能有今天的事業,也不可能帶動牧馬山一萬多戶村民走上致富的道路。他們是用心在為我們這些農村經紀人提供服務、出謀劃策,是投入了感情與老百姓交朋友,是我們農村經紀人的好參謀。”在永安鎮村民陳順安公司的辦公室,他這樣表述著自己對工商部門的感情。
陳順安介紹,1988年他就開始從事地瓜種子的營銷。當時,他用兩年時間學著做地瓜種子生意。由于沒有幫助,他單打獨斗,自己一個人背著地瓜種子到處去賣。結果因為連續陰雨造成種子霉爛,最終虧本回家。受到挫折的陳順安找到雙流縣工商局,工作人員為他總結教訓,并讓他轉變思路走規模化經營的道路。
在雙流縣工商局的幫助下,陳順安于1991年辦理了營業執照,成為了一名個體戶,專門從事地瓜種子以及其它蔬菜種子的銷售。1994,他又成立了“成都雙流牧馬山種苗推廣站”,生意越做越好。到1995年年底,推廣站已初具規模。2003年他成立了“雙流縣永安鎮地瓜研究協會”,以公司加農戶的方式帶動了當地農戶增收。
據他介紹,去年他們實行了返利分紅的定單合同,讓當地農民多收入10萬元。
當地農戶告訴記者,正是有陳順安這樣的農村經紀人,才會使他們得到如此多的實惠。
免費組織培訓農村經紀人
“這是我在市工商局組織的‘農村經紀人培訓’的合格證書,我從培訓班可學到了不少知識。”陳順安告訴記者,去年,他多次參加了由市工商局組織的農村經紀人免費培訓班,主要學習關于如何當好農村經紀人方面的知識,如怎樣與農戶簽訂合同、怎樣為農戶識別假種子、怎樣組織農戶規模化生產等內容。在培訓班,陳順安學到了很多東西,“我以前與農戶簽合同都很不正規,通過學習,現在的合同更規范,有效減少了農戶所承擔的風險。”
雙流縣工商局負責農村經紀人工作的劉駒生告訴記者,近年來,由成都市工商局率先推行并免費培訓的農村經紀人工作在雙流縣先后培養出200多位農村經紀人,這些農村經紀人有效促進了當地農民收入的增加,許多分散勞作的農民在經紀人的帶動下實現了規模化、產業化經營,同時引進了先進農業技術,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增加了市場競爭力。“我們縣蜂業協會的蜂產品已賣到了韓國,其它如水果協會、野生菌協會等各種協會在‘公司’與‘農戶’之間起到橋梁作用,而這些協會都是由農村經紀人創辦或參與其中的。”劉駒生說。
··
近年來,成都工商部門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產品競爭力增強的總體目標,采取分類指導、重點培養的方法加強對農村經紀人的培育,不搞短期效應,不做表面文章,當好了推進農村經濟產銷銜接的搭橋人。
扶優扶強,扶持發展農村經紀人上規模、上檔次——各區(市)縣工商局圍繞當地農業特色,分類培育各類經紀人,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加投入,完善機制,努力把經紀活動做強、做大,不斷擴大經營規模。
降低門檻,促進農村經紀人經營范圍多樣化——除國家法律法規明令禁止的行業、經營項目和經營方式外,農村經紀人的經營范圍不受限制;允許農村經紀人既從事農產品的購銷,又從事經紀活動。
鼓勵合作,促進經紀人經營活動組織化——改變農村經紀人在發展初期的“單打一”模式,鼓勵由個體營銷逐步走上聯合、合作之路,靠分工協作的集體力量開展經營活動,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免費培訓,發展農村經紀人專業隊伍——工商部門積極會同農業、稅務、科技等部門免費對農村經紀人進行素質培訓,組織開展市場經濟知識、農技知識、法規政策和經營管理等方面知識的系統學習。
職能延伸,變出一片新天地
——專訪市工商局局長謝述鈞
記者:“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新農村”,我市工商部門有哪些作為和措施?
謝述鈞:“城鄉一體,工商助力”,工商部門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上最大的改變就是工商從以前的監管職能到現在的服務職能的巨大轉變。成都市工商局率先推行并免費培訓農村經紀人。在各級工商部門的鼓勵、指導下,全市經紀人組建的養殖、蔬菜、生豬、水果等專業協會不斷壯大。協會開展廣泛的培訓教育和自我服務工作,采取“經紀人+農戶”的運作模式,以訂單開展生產經營,運用二次返利等手段創建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使經紀人的信譽度和抗風險的能力大大提高。
比如,金堂縣食用菌市場活躍繁榮,農村經紀人起步較早,發展較快。在縣工商局的扶持下,相繼在5個食用菌主產鄉鎮成立了專業協會,將160余名農村經紀人緊緊地組織在一起,建立了“公司+經紀人+農戶”的企農利益聯結模式,產品銷往全國20余個省、市,遠銷日本、韓國、美國、俄羅斯等國。
2005年,金堂縣僅食用菌一項,人均收入就達500元以上,實現產值9.2億元。可以說,在工商部門的幫助下,經紀人“跑”出了食用菌大縣,“跑”富了眾鄰鄉親,“跑”出了經紀人的天地。都江堰市虹口鄉三木藥材合作社是由村民張龍官等26位農村經紀人共同出資組建的個人合伙企業。在工商部門幫扶下,該企業密切聯系市場、通暢信息渠道、提高運作技能,會員由剛開始時的幾十人增至578人,影響面擴大到整個虹口鄉。目前已成為三木藥材種植、銷售基地,年收入達400萬元,使全鄉人均增收100元,形成了“戶戶種藥材,人人得實惠”的良好局面,輻射帶動了周邊農村經濟的發展。溫江工商局重點培育花卉、苗木經紀人,幾年來,川西卉森、萬花、三邑等企業脫穎而出,不少個體農村經紀人掛靠在企業內,幫助企業內引外聯,極大地壯大了企業實力。
記者:市工商推行的訂單農業制度效果怎樣?
謝述鈞:市工商在全市推行的訂單農業制度也收到了良好效果。農戶手中握訂單,銷售不愁,訂單農業體現老板和農民互惠互利。去年的禽流感流行期間,在市工商局指導下,雙流工商推出涉農企業在擬定合同時增加“最低保護價”收購條款,為保證農民利益不受損失發揮了重要作用。溫江、大邑、邛崍、新津等周邊地區的鴨農紛紛與公司簽訂了購銷合同,也使公司最終得到了長足發展。
記者:現在農產品也有自己的商標了?
謝述鈞:是的,這叫商標富農戰略。市工商在推行商標富農行動方面,用商標示范引規模。如全面實施大邑縣農產品商標戰略。大邑的45家注冊資本在100萬元以上的農業產業化優勢企業得到了工商部門的“特別關注”。從提高企業品牌意識、幫助企業建立健全內部制度、保護涉農商標專用權入手,先后幫助邑豐榨菜食品有限公司、金正肉業食品有限公司等企業順利完成了“邑豐”“脆脆娃”“金正”“西嶺春”等32個商標的注冊和省、市著名商標的認定工作,使這些企業產品行銷國內外,成為消費者喜愛食品。
記者:在我市的紅砂村聽說有大量的“執照農民?”
謝述鈞:這是紅盾護農的重要內容。工商部門不僅要打擊假冒農資產品,在農民經商方面,工商盡量在注冊方面降低門檻,農民朋友也得到實惠。三年來,錦江工商局緊跟黨委政府,立足工商職能,降低創業門檻,培育農村市場主體,扶持產業龍頭企業,解三題,護五花,讓以花卉產業、生態農業、旅游產業為特色的三圣鄉逐漸走上富裕的歷程是關注重點。農民從自由個體變成市場主體,農業傳統工藝變成現代農業產業,城鄉資源和市場的互動。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