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大學生創業熱潮始于上個世紀末。互聯網泡沫破滅后,很多大學生企業沒能堅持到最后。被當作大學生創業縮影的清華創業園,自創園至今總共只有30多家學生企業,現在入駐該園的學生企業已經微乎其微了。“那些能夠堅持下來的企業,現在都基本發展為大公司了。”清華創業園副主任羅茁說。
有關專家認為,由于“大學生老板的素質亟待提高”,學生公司在市場上風險系數高、失敗比例大,“大學生創業并不是主流”。
大學生創業從熱潮到低谷
1998年5月,在清華大學舉辦的首屆大學生創業計劃“挑戰杯”大賽上,清華大學學生邱虹云的發明獲得了一等獎,他與同學由此創辦了“視美樂”公司,并獲得了“上海一百”5250萬元的風險投資,創造了中國大學生創業的第一個“神話”。隨后在1999年8月,清華創業園成立,其中大學生企業超過半數,大學生創業的熱潮也同時涌遍全國。
依靠自己的項目和專利,吸引風險投資,成立自己的公司,早期大學生創業大多采用這種模式,“那時是天時地利人和,恰好碰到互聯網和風險投資熱潮,有投資機構看中了這些大學生創業者的項目,再加上清華創業園創園,幾種機會集中在一起,掀起了當時的大學生創業熱潮。”羅茁說。
2000年底,互聯網泡沫破滅,風險投資也陷入低谷,很多大學生創建的公司面臨發展瓶頸。“但這并不妨礙真正有能力并且能夠抓住機會的人創業,仍有一部分大學生前仆后繼。”羅茁表示,很多學生通過做一些技術項目,積累第一桶金,注冊自己的公司,最后像滾雪球一樣滾起來。
“我們決不主張剛從學校里出來的學生做技術型的企業,因為他們沒有這方面的積累。”浪潮和低潮過后,大學生的創業領域不再局限于技術型的高新產業,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將眼光轉向傳統行業,羅茁說,“大學生創業更理性了”。
機會型創業與生存型創業
從清華創業園走出來的姜曉丹,現是慧點科技公司的首席執行官。碩士畢業時,他拒絕了香港公司年薪50萬元港幣的聘請,把事業重心放在了自己剛成立的公司上。賓月景從清華大學第三屆創業大賽中脫穎而出,他放棄了出國的機會,加入到團隊的創業之中,“出國的機會還會有很多,但有這么好的團隊、這么好的創業方向,這個機會不該輕易錯過。”
創業者把創業作為其職業生涯中的一種選擇,抓住市場機遇,主動占領市場,專家把這種創業類型歸納為機會型創業;與之相反的是生存型創業,創業者迫于各種壓力,不得不創業。
1982年出生的吳禎鄲來自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下宮鄉下宮村,2000年進入集美大學讀水產專業,2003年由大專升上本科,并改讀工商管理專業。由于家庭經濟困難,吳禎鄲在大一的時候就開始踏上了為生活費奔波的道路,從在學校里銷售生活用品開始,接著又經營賣樂器的小店,最后發展成為集生產、銷售、培訓為一體的私營企業。
有專家表示,“大學生創業從高新產業向傳統產業擴散,使更多的大學生有了創業的條件,也使更多的生存型創業者走上了創業舞臺。”一份有關的創業調查報告分析指出,我國目前大學生創業中,生存型創業占多數。專家認為,這種現象并不是大學生創業的理想狀態。
大學生創業不是主流
除了大學生自身更富理性外,社會也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越來越多的支持。很多高校專門為大學生創業設立了相應的教育和培訓,各種大學生創業園的成立,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便利,國家也鼓勵大學生創業,并制定了一套政策支持。
從2002年起,高校畢業生數量的急增使畢業生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就業難,創業去”的思想逐漸蔓延。
但是,“目前我國大學生創業還僅僅處于起步階段,自主創業的實際人數不多。”清華大學科技園主任羅建北教授表示。1999年創業熱潮掀起的時候,清華大學有一個大學生創業的社團,其會員只有300人,只占清華大學總人數的1%。而在美國,像斯坦福等知名大學,大學生創業的比例可以達到10%。另外,由于“大學生老板的素質亟待提高,需要在實踐中系統學習商業知識、管理知識,提高決策能力”等原因,學生公司在市場上風險系數高、失敗比例大。據有關資料顯示,有85%大學生的自主創業以失敗告終。
“雖然我們提倡建設創新型社會,但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大學生創業者身上。那些直接從校園里出來的大學生,沒有去公司鍛煉過,很難在創業中取得成功。”羅茁說。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