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京津粵等地調研中藥產業了解到,近年來,部分優秀的中藥企業堅持科技創新,為我國中藥產業催生了新活力和生機,但因為投入捉襟見肘、資金使用分散、成果轉化艱難等因素,中藥產業科技創新又顯得十分乏力。與此同時,洋中藥卻抓住科技創新的“牛鼻子”,比拼趕超,直接導致我國中成藥出口與洋中藥進口連續3年出現貿易逆差。業內專家強烈呼吁,加強科技創新事關國藥未來的發展大局,應盡快采取組建國家技術團隊、建立公共服務平臺、集中使用扶助資金等一系列積極措施,有效鞏固壯大國藥的市場地位。
科技勇創新 催生新活力**********本}文}來}源}于}創}業}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記者調研發現,近年來,國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視中藥科技創新,并采取政策指導鼓勵企業進行科技創新,一些優秀中藥企業勇于科技創新,普方精制、古方復蘇、劑型改造、新藥開發,一改中藥原有的粗大黑形象,研制出一批既能滿足中醫辨證論治的需要,保持或超過傳統中藥湯劑的療效,又能攜帶、服用方便的新型中藥,科技創新催生了國藥的生機與活力。
天津天士力集團有限公司是迅速成長起來的實施中藥現代化的優秀企業。據該公司董事長特別助理朱永宏告訴記者,該公司每年將高達13%的銷售收入都投入科研,這在國內中藥企業也是十分罕見的。公司還自建了300多人的科研團隊,天士力專利申請已達1000多件,并承擔了國家多項重大科研項目。公司因為科技創新獲得了飛速的發展。**********本]文]來]源]于]創]業]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科技創新還讓百年老字號的中藥企業煥發了生機。天津達仁堂制藥廠靠著繼承與創新雙輪驅動始終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該廠在國內中藥界率先將藿香正氣丸制成了膠囊,不但一改中藥難以突破的傳統藥丸劑型,還能更好保存中藥有效成分,提高藥效;該廠又大膽科研創新,針對心腦血管、消化、腫瘤等重大疾病,用中藥來醫治,研制出牛黃降壓丸、生血丸等中成藥,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為改變手工制作、質量難以控制的局面,達仁堂又率先更新中藥生產包裝設備,實現了由手工制作向機械化制作的轉變。目前,這家老字號是全國唯一一家中成藥綠色標準制訂的中藥單位。**********本]文]來]源]于]創]業]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科技創新還讓部分中藥企業重獲新生。廣州白云山和記黃埔中藥有限公司如今已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單體中成藥企業,但10年前還負債累累、虧損嚴重。該公司副總經理王德勤告訴記者,正是科技創新使企業起死回生。該公司將復方丹參片、板藍根等進行科技創新,實現普藥新制和普藥精制,銷售收到從當年的2000萬一躍到今天的5個億,不僅扭虧為盈還做大做強了。
創新越障礙 企業喊無力**********本}文}來}源}于}創}業}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雖然科技創新煥發了中藥產業的生機與活力,但中藥產業科技創新仍然因為投入捉襟見肘、資金使用分散、成果轉化艱難等因素,顯得十分乏力。
投入嚴重不足。廣州醫藥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王煥魁指出,制藥企業在科技創新的經費捉襟見肘或是舍不得投入。國外醫藥企業對科研投入的資金比列達到每年銷售額的15%至20%,而我國中藥企業對科 研 的 投 入 遠 遠 達 不 到 這 樣 的 比例,甚至是負投入,這導致我國中藥取得科研重大成果的非常少,也使我國中藥企業缺乏競爭力。“形象點說,我們整個國家對中藥研發投入都不如歐美一個大企業的科研投入。”記者調研眾多企業也發現,中藥企業中投入科技研發的不多,即使有,其投入也僅占銷售收入的3-5%。
“之所以不愿進入投入的重要原因是,藥品研發是一個投入多、周期長、風險大的過程,也許投入巨資、耗費多年,也不一定能開發出一種新藥來,這種科研易打水漂的現象讓資金實力均不夠強大的中藥企業更不愿進行長期持續的投入。”天津天士力集團有限公司法務總監鄭永鋒認為。**********本]文]來]源]于]創]業]網 cye.c^o^m.cn版權|所有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