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探究這些企業賺錢的邏輯:即靠什么賺錢,以及賺的什么錢,卻是一個對轉型中國而言極具現實意義的話題。
從斯密的《國富論》伊始,經濟學的核心命題是研究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亦即探尋國家繁榮的本源問題。國家的繁榮,離不開企業。2011年,中國進入《財富》500強的名單達到了61家,奠定了中國財富和繁榮的基礎,但如果探究這些企業賺錢的邏輯:即靠什么賺錢,以及賺的什么錢,卻是一個對轉型中國而言極具現實意義的話題。有三件事都與中國企業賺錢的邏輯有關:
第一件事是最新的中國企業500強排名。在我看來,這個名單讓我最關注的是:500強利潤最高的10家企業,全部由國有金融部門和壟斷性國企占據,這10家企業的利潤之和達到8668.43億元,占去了500強利潤總額的四成。而上榜的184家民企的利潤總額都不及10家利潤最高國企總額的一半。中國500強前十名靠什么賺錢?無論是金融,還是石油、電信,無疑都是壟斷企業,這和2011美國企業500強利潤排行前10位不少屬于技術密集,如制藥、計算機與辦公設備、計算機軟件行業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根據這個事例,我們姑且冒著被人質疑的風險認為,中國企業的利潤,相當一部分來自“壟斷”。
第二件事是2011年上半年中國上市公司的中報。兩市共2244家上市公司上半年合計賺得凈利潤9969.12億元,其中近九成公司實現盈利,96家盈利超過10億元,為2011年的上市公司中期考核交上一份不錯的成績單。然而,如果再深入分析一下,發現很多上市公司靚麗業績的背后,卻是值得玩味的“利潤邏輯”。根據業績和公告顯示,上半年,很多上市公司熱衷于銀行理財和委托貸款,而這些與公司主業無關的行為卻為上市公司的漂亮中報貢獻不菲。
比如,在理財市場,最典型的就是ST波導,這家“手機中的戰斗機”的企業主營業務一直一度接連虧損,但其2011年中報顯示其凈利潤為3514.58萬元,其中對外委托貸款所取得的收益為1773.83萬元,占凈利潤的比例高達50.47%。
如果說,中國500強企業的利潤相當一部分來自壟斷的話,是不是也可以再次以偏概全地說,中國上市公司相當一部分的利潤,來自不務正業的銀行理財、委托貸款等“信貸套利”的偷懶方式。
第三件事和房地產有關。去年就有媒體報道,中國的很多企業,特別是家電行業巨頭,紛紛涉足房地產業。與此同時,根據筆者曾經在江浙一帶進行實際調研,高達70%以上的民間資本選擇投資房地產和投資,而只有不到5%的人選擇從事制造業,這和上世紀90年代民間資本爭相投資實業的情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三件事,反映的就是時下中國企業賺錢的主流的邏輯:其一,賺壟斷的錢,無論是政策壟斷性的金融企業,還是行業壟斷性的電信企業,以及資源壟斷性的石油企業,他們賺錢的邏輯是壟斷,而壟斷對國有企業的利潤的貢獻之高,幾乎達到了歷史的巔峰。目前150多家中央企業,前十家的利潤總額就占全部央企的80%以上,這幾乎意味著,別的競爭性領域的央企基本是不賺錢的;其二,靠“金融賺錢”,大型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從銀行獲取信貸資金,然后充當二道販子,通過委托貸款、銀行理財等形式資金再貸出去,獲取暴利。其三,投資房地產賺錢,我們現在很多企業投資房地產的情況,和日本泡沫破滅以前的情況極其相似,當年日本的東芝、松下、索尼也是差不多利潤的一半都來自房地產。
一旦壟斷、金融和房地產成為一個國家企業的主要利潤來源,不可避免的結果就是產業的空心化和經濟的虛擬化。一方面,在占有壟斷資源的情況下,企業無心通過提高技術含量賺錢,另一方面,在做實業的利潤偏低,和整體環境比較差的情況下,通過理財和房地產投資,就成了絕大多數的企業最理性的選擇。這樣,中國經濟就出現了筆者一直擔心的“四個現代化”:資源壟斷化、產業空心化、投資虛擬化和經濟沙漠化。
經濟的“四化”反映的,無疑是對未來沒有很好預期的絕望寫照。對于一個經濟體而言,如果其財富的性質和源泉主要靠壟斷、房地產和虛擬經濟,這樣的賺錢模式是沒有任何根基的,最終會因為實業的萎縮而使得經濟呈現“空心化”,整個經濟體將演化成一個只追逐財富分配,而不創造財富的“傳銷化”體系。這樣的傳銷體系,盡管看起來美不勝收,但只會是一個海市蜃樓,一陣狂風就可以將其徹底摧毀,日本是,美國是,中國,能不是嗎?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