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以來,有關中小企業經營困難的報道,連篇累牘。溫州是關注焦點,溫州老板還不起債跑路,則是重磅炸彈。緊縮政策持續至今,眾多利益相關者都感覺吃不消之時,這樣的消息自然觸目驚心。
不過,有一個“不至于”,似乎有必要提一提:緊縮政策雖然“兇猛”,但無論是力度還是持續時間,都不至于讓一個經濟體遭遇如此嚴重后果。大部分企業利潤增長乏力,一些出現虧損,是可以想象的困難,但溫州方面傳遞出來的末日氣息,卻未免過于脆弱。這份脆弱產生的原因,不能只從外因來考慮。
溫州企業這次的困難,并未獲得多少同情,一個眾所周知的原因,是溫州人的賭徒性格——從溫州假貨,到溫州炒房團、炒煤團、炒蒜團等等,溫州人都將其投機本色體現得淋漓盡致。這對一座城市的經濟和產業結構,發生了不容忽略的影響。
溫州創造了“小商品、大市場”的模式,一個打火機、一粒紐扣,都可以支撐他們做出一家不錯的企業。這個模式曾經廣受贊譽。但自勞動力、原材料等成本上升后,溫州這種幾乎沒有技術含量的低端制造企業,失去了利潤空間,陷入舉步維艱。這個問題不止溫州,整個中國沿海的制造業,幾乎都在面對。
產業必須轉型升級,是近年來耳熟能詳的新聞語句。在珠三角、長三角不少城市,企業主們確實在努力謀求突破。然而溫州是另一番狀況。溫州中小企業中,只有大約10%選擇產業調整與升級,20%將產業轉移到西部內地。即便如此,浙商研究會秘書長徐王嬰也曾尖銳指出,西進企業之中,除了一些名牌企業,更多企業只是“玩概念”,他們“無非是把握土地主題,最不濟也要在西部當地爭取三年的稅費優惠,三年之后或將人去樓空”。
溫州企業也有不少逐漸做大,但在產業上有真正突破的一直很少。溫州現在的產業結構,和上世紀80年代幾乎沒有區別,仍是皮革、服裝、打火機、電氣等當家。這次“跑路”的溫州老板大多數正是屬于這幾個行業。溫州企業不思實業進取,都干什么去了?改以溫州資本面目,憑借“炒”這個利器,在全國掀起陣陣瘋狂。
事實上,早在2008年之前,溫州企業放棄實業,改謀投機暴利,已經成為主流。“溫州炒房團”自1998年后聲名鵲起,此后山西的煤礦、2006-2007年股市泡沫、2005年以來房地產的全國性持續暴漲,都為溫州人提供了一次次投機機會。高達100%以上利息的高利貸,在溫州能有這么大市場,真正因為實業而融資的怕只是極少數,大多數是因為有“炒”的高回報率做支撐。
緊縮政策真正打擊到的,是這部分投機之人。中小企業確實在過冬,但沒有想象中困難,針對珠三角中小企業的一份調查顯示,超過70%的中小企業主認為未來六個月難有利潤增長,或將產生虧損,但僅有不到4%的企業主認為,未來六個月后,他的企業可能干不下去。廣東省統計局的數據也表明,珠三角關停企業數量與新注冊中小企業數量也都處于正常狀態。即便是溫州,包括溫州市工商局提供的倒閉與新增企業數據在內的多方面資料,都顯示溫州并沒有出現所謂的中小企業“倒閉潮”。
媒體的報道可能對事實進行了渲染。而在辨析清楚這些之后,對政策的選擇我們或可有些判斷了。當前的緊縮政策不必要也不應該放松,對中小企業出臺短期性的、針對性的金融扶助,尤其是減稅,當為合理舉措。至于所謂的“高利貸危機”,以其規模論,威脅不了中國的金融穩定,理當讓投機者們買一次單了。
而從產業結構調整的角度去思考,溫州提供的教訓是,必須想辦法促進產業升級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