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年以前,復旦管理學院不鼓勵學生,現在我鼓勵,產業門檻低,政府鼓勵,孵化器多,失敗是,成功是一片新天地。”日前,在上海一場創業論壇上,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教授表示,現在的創業環境比七八年前好很多,他透露,每年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有7%~8%的畢業生選擇創業,畢業以后兩三年有另外的7%~8%去創業。
臺下馬上有一位年輕的IT創業者提問,自己創業3年怎么感覺環境變差了,人員成本提高,程序員心態浮躁,“要做一件事情不可能始終是兩三個創始人自己拼命干,一定要有人踏踏實實去干活兒,這些人沒有辦法沉下心做事,導致不可能出來很成熟的產品,現在的社會越來越浮躁,沒有一批可以沉下心來做事的人”。
陸雄文回應道,現在總體來講產業的門檻降低了,“以前有些業務范圍需要批的東西很多,批的時間很長,要求很高等等,現在要求會降低”,另外,現在的環境鼓勵去創業,“如果有點技術含量還可以有很多的優惠政策”,加上還有很多風險資本,“相對來說獲取創業資本比以前容易很多”。
陸雄文告訴這位創業者,他遇到的問題其實通常都會存在,這個時候就要看創業者的智慧了,“你能不能有與眾不同的眼光,創造與眾不同的商業模式?如果你的技術突破效率更高,或者技術是某種獨有的,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經歷過多個創業階段的東方匯富創始人闞治東也坦言,創業要過很多關,包括時代的關,挫折的關。他前一段時間就聽說過一個消息,一個年輕人做,虧了100多萬元,就從樓上往下跳了,“這種關都過不了,創業一輩子有多少比這更大的關?”
在闞治東看來,要創業勢必要遇到坎坷,但是要堅定自己的信心,“今天很多成功的民營企業家,他們都遇到過坎坷,坎坷過程中堅持了,就成了今天響當當的企業家,如果當初退了,今天他們可能不知道在哪里”。
《創業家》雜志社創始人、社長牛文文很認同闞治東的觀點,他認為,一方面創業者要有責任擔當,但另一方面擔當也不能太過,“創業很多時候的確是這樣的,別人看著過不去,你就一定要挺過,也許挺過去就成功了”。
陸雄文舉了瑞安集團羅康瑞的例子,1996~1998年地產泡沫破滅,很多房地產公司撐不下去,羅康瑞卻在危機中看出了機會,“偉大的企業,通常都是抓住幾次危機,別人不敢他投資,別人不敢去買他去買,別人不敢在這個時候創業他創業了,兩三次以后他就成為領袖了”。
“當所有人看到一片漆黑的時候你要看到亮光點,同樣的情況下,你才能夠越出紅海,開辟藍海,這是對真正企業家的考驗。”陸雄文說,“為什么有那么多企業家,但偉大的企業家卻不多,因為大多數企業家走平均道路,商業路線是平均的,技術是平均的,營業是平均的,而特別偉大的企業家卻可以創造出不同。”
十月媽咪創始人趙浦大學畢業兩年后開始創業,20年的創業生涯讓趙浦感悟到對創業者來說執著很重要:“在一個行業里我執著了差不多15年,這個行業發展很慢,但是15年做下來以后,我們形成相對來說比較壟斷的地位。”趙浦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EMBA同學有不少成功的企業家,包括做金融的和地產的,找過他的融資公司超過200家,但他堅信創業者的心態很重要,“這么多年下來,我們比較執著沒有做多元化,我們非常明確做自己的產業,我相信堅持非常重要”。
青云創投是一家專注清潔技術投資的創投企業,其合伙人李立偉每年差不多要看1000多個創業項目,日常工作就是接觸各種創業者,在他看來,絕大多數創業者是屬于“邏輯型的決策和概念型的知識獲取”,所以這些人身上有相同的特質,一是堅持,二是激情,三是領導力。“對于創業來講,萬事開頭難,在沒有資源、沒有團隊的時候,靠什么吸引團隊,然后組合各種各樣的資源,靠的是實踐能力還有激情和領導力。”
陸雄文指出,回頭看中國15年,真正的技術創新領導者很少,主要是商業創新和管理創新,“中國人很有智慧,中國內需還是很大的,中國人那么多,有基礎需求的支撐”。他認為,老一代的創業者沒有太多的支持,沒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他們敢創業,他們肯努力,也能成功,現在的大學生、MBA學生受過更好的教育,應該有更好的準備以把握中國未來發展的機遇。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