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來品牌價值,售出行業標準
在記者見面會的前一天,中國首個有關汽車車內空氣質量的指導性標準開始實施。顯然,這是一個妥協的結果,眾多汽車企業還沒有做好為車內空氣質量買單的準備,即使是來自德國、日本的造車企業,在自己的國家可以接受很苛刻的環保要求,但在汽車國產化率很高的中國,暫緩變成強制性標準也是他們共同的選擇。
李書福的提案指出,目前由于缺乏控制車內空氣污染的國家標準,國內主要汽車廠商對車內配件、車內裝飾材料以及生產中所使用的膠水、油漆等污染源的控制不夠,導致車內空氣污染嚴重,所以必須制定相關標準并逐步強制推廣。為什么吉利有底氣提出這一提案而眾多汽車大佬卻成為阻撓者?答案依然來自吉利對沃爾沃的收購。
除了安全,沃爾沃另一張王牌是環保。沃爾沃曾經提出了“零排放”、“零傷亡”的努力目標。并且已經研發出不少直接應用的成果。公司在研發部門下設專門的車內空氣管理部門,制定和執行相關的戰略,并同其它研發部門(內飾等)、車輛設計部、采購部和生產部門協調一致,解決車內空氣問題。目前,沃爾沃汽車座椅使用的填充物全部提煉自大豆纖維,通風口使用的過濾器,根據業界最高質量標準采購。正在設計中的車型,將自動顯示車內空氣質量變化,對車內外空氣進行分析、診斷和反饋。這個故事可以成為吉利收購沃爾沃后技術收益的一個具體案例。
全球并購風起云涌的一個重要誘因,是跨國公司要通過并購減少貿易保護壁壘對公司發展的掣肘。但中國的崛起,完全可以改寫這種并購的動機和結果。中國13億人口的巨大市場和眾多產品的空白足以容納更多的中國公司立足國內市場而不急于走向全球市場。和發達國家相比,彌補中國制造業企業技術和品牌上的短板比起市場范圍的開拓來說要緊迫的多。吉利的并購模式開創了除橫向并購、縱向并購和混合并購之外的第四種并購類型,我把它稱為“反向并購”。也就是說,并購的目的不在于擴張,而在于固本;不在于獲得市場,而在于獲得影響;不在于獲得人才,而在于獲得技術。
因此吉利并不需要急于和沃爾沃整合,只要沃爾沃能夠達到自己養活自己的最低目標,吉利就可以不斷地從沃爾沃這里獲得聲譽和技術。即使吉利在國內生產沃爾沃汽車,也依然不需要和沃爾沃公司進行文化上的整合。吉利的這種“反向”并購,完全繞過了跨國并購中通常難以回避并導致大部分并購失敗的陷阱。這一全新的并購思路,非常值得眾多的中國制造業企業借鑒。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