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蘋果?
iPhone開發者的興起,要追溯到兩年前。
2008年3月,蘋果為開發者們提供了iPhone軟件開發包,并且在7月開放了iPhone App Store。短短幾個月中,就有不少開發者蜂擁而至這個平臺淘得第一桶金。隨后,Google、RIM等公司也開放了類似平臺。
朱連興就是中國第一批加入蘋果App Store應用開發的創業者。2008年他就開始在iPhone上開發應用,在2009年通過一款名為“多彩水族箱”的應用進入了蘋果發布的官方視頻,那時候每天的收入都在1000美元以上。“我們就是靠著蘋果吃飯的。”朱連興說。
事實上,蘋果這幾年對第三方應用的回報甚為豐厚,在iOS和Mac上的App Store已經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軟件發行渠道——Mac App Store自稱已經超過Best Buy(百思買)和沃爾瑪等成為第一PC軟件銷售渠道,而iOS上已經給第三方開發者支付50億美元分成。
但隨著平臺上應用軟件的增多,情況有所轉變,過往開發者“我可以寫程序,也可以做老板”的百萬富翁夢在現在看來變得有些遙遠。
朱連興并不擔心自己開發的應用會被蘋果抄襲,比起這個,他更擔心自己到底能夠活多久。
“App Store的市場變化太快了,競爭太激烈。”回顧過去的日子,朱連興不由感慨。他剛開始做iPhone開發時,蘋果的App Store中只有1500款應用。而現在,這一數字已經接近60萬。對中小開發者來說,想靠單做一款應用獲得成功越來越難。朱連興向記者表示,曾經用半年時間,花費幾十萬費用開發的游戲項目在蘋果商店里沒有任何的回報,沒有一點聲響就被淹沒了。為此,他選擇了轉向,從事外包項目。“這樣風險會小一些,至少有保障。”
LBS優惠券項目應用的開發者王猛則認為,作為小開發者并不能享受所謂的公平,“盡管蘋果的軟件生態系統看起來很平等,事實卻并非如此。像一些大的軟件商擁有專門賬戶,可以及時提交問題。而小的開發者卻要指望蘋果程序審核員大發慈悲,也無法影響到決策。”
由于缺乏對用戶的把握以及散兵游勇的作戰方式,絕大部分的國內開發者目前仍處于舉步維艱的狀態。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國內iPhone開發者隊伍,其中70%~80%難以維持生計,每天的收入只有幾美元甚至沒有收入。
“但目前最賺錢的還是iOS平臺,Android相對混亂,Windows Phone現在不穩定,無論從市場還是平臺自身應用環境都還沒成熟和穩定。”王猛表示,用戶需求始終都在,應用會越來越細分。
在王猛看來,要求“平臺不與之上的應用競爭”是完全不切實際的。對用戶而言,基本的、常用的功能具有整合、一致、一站式的界面和體驗顯然更好,因此平臺永遠有不斷擴張功能的沖動。對于像他這樣的開發者,只能從不同的平臺上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不能把眼光局限于競爭越來越激烈的蘋果系統。
值得注意的是,Insta paper的開發者Arment從來不認為自己會在Android上開發應用,“我的世界中沒有 Android。多數時間里,它不在我的注意力之內。對 iOS 應用的思考是全職工作,保持在 iOS 上的競爭力是全職工作。”但在前不久的采訪中,他開始表示安卓的開放性和靈活性是一柄雙刃劍。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