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認為部分“標題黨”門戶網站是點燃網絡暴力的重要因素。門戶網站不能改動紙質媒體原文,但標題可以適當修改,這讓一些網站“大有可為”。該報稱某大型聊天工具微門戶的編輯承認他們會“把標題盡量往民生上靠”,即使是與民生不搭界的體育新聞,也可以轉換成“泄憤帖”。 “標題黨”、“泄憤帖”、“圍攻吧”……無處不在 誰在為網絡戾氣“添油加柴”
從失控的質疑、無底線的人身攻擊到網上“約架”,網絡暴力猛于虎。
但在研究社會心理學的碩士研究生林立洋看來,這不全是網民的責任,因為不知從何時起,他每次上網都感到“一股無名業火往上攛”。
“新聞標題戾氣十足,泄憤帖無處不在,貼吧里遍布人身攻擊……看著就覺得心里悶悶的,看完就想回帖罵人。”這是林立洋的感受,也是他身邊很多“老網民”的感受。
網上叢生的戾氣,誰在“添油加柴”?
歪曲新聞內容炮制“標題黨”
“專家稱在中國看病并不貴”,“甕安官員稱黑社會都是政府養大的”,“環球時報社評:要允許中國適度腐敗”……
像林立洋這樣的80后,早已習慣了在門戶網站上看新聞。但他現在感到每天一睜眼,接觸到的新聞“至少一半以上讓人‘冒火’”。
林立洋第一眼看到的,只是新聞標題。但上述“抓人眼球”的標題,已足夠讓新聞被成百次地轉載,并引來動輒數千條的回帖。
“現在的專家真是‘磚家’,什么歪理怪論都好意思說出口!”“黑!政府與黑社會蛇鼠一窩,見怪不怪!”“什么叫適度腐敗?政府在為腐敗找借口?”中國青年報記者梳理了這些新聞后的跟帖發現,各色謾罵聲,均占到約九成以上,其中不乏大量帶臟字的內容。
但在林立洋仔細讀完新聞全文后,他往往發現,情況并沒標題那么“驚世駭俗”。
“比如‘看病不貴’的那一篇,專家的原意是:在中國看病的絕對花費,并不高于歐美。但因為醫保的覆蓋力度比較低,所以老百姓的自費負擔依然沉重。” 他說,“再比如甕安那篇,稿子通篇寫的是甕安事件之后甕安一個典型小鎮的救贖之路,政府更加注重為民執政。但新聞中,一句官員回憶當初某黑社會的發跡與政 府保護傘有關的話,卻被單獨提煉出來,做了標題。”
但不是每個網民,都能像林立洋那么“較真”。
“網媒受眾的閱讀習慣,與紙媒受眾有很大不同。上網瀏覽新聞的人,更傾向于快速閱讀,希望在最短時間內獲取信息。很多網民看新聞時只看導語,甚至只 看標題。”對此,某大型門戶網站新聞編輯楊薇(化名)這樣向中國青年報記者分析,這決定了網站編輯為拉動點擊量,必須在標題上“大動腦筋”,形形色色的 “標題黨”隨之誕生。
楊薇進一步透露,正規門戶網站在與紙質媒體簽訂供稿協議時,往往約定原文不能改動,但標題可以適當修改,這讓一些網站“大有可為”。
林立洋至今對“環球時報社評:要允許中國適度腐敗”這個著名“標題黨”,記憶猶新。他翻看了《環球時報》那篇原名為《反腐敗是中國社會的攻堅戰》的評論后發現,通篇沒有出現“允許中國適度腐敗”的句子,最接近的一句是“腐敗在任何國家都無法‘根治’,關鍵要控制到民眾允許的程度。”
“兩句話看起來意思差不多,但給老百姓的感受差遠了!”林立洋慨嘆。而中國青年報記者看到,盡管當天就有網友貼出原文辟謠,但一些網民的謾罵和攻擊,幾天內仍持續發酵。
“中國約有4億網民,但相當一部分網民缺乏耐性,能坐下來通讀全文的人更少。”楊薇坦承,“當‘沒耐心’遇上‘標題黨’,自然不分青紅皂白,罵了再說。”
因此,網民很容易在一個帶有戾氣的標題下,看到戾氣更濃的回帖。
“一個標題黨作者為吸引眼球,發了個嘩眾取寵的標題,里面的回復無常識者眾多,少數幾個理性回復淹沒在謾罵的海洋中,可以說是現在這個充滿戾氣的網絡世界的縮影。”網友“Koster大西瓜”這樣描述“標題黨”點燃的網絡暴力。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