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春節剛過的第一個星期,京東便宣布“完成約7億美元的D輪融資”。蘇寧則緊隨其后,發布公告稱蘇寧電器更名為“蘇寧云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并公布了“店商 電商 零售服務商”的所謂“云商”模式。加之春節前馬云曾對阿里的架構進行了大手筆變革,我們發現:新年伊始,就在新一輪市場競爭尚未顯露端倪之時,電商三國都已經迫不及待地開始厲兵秣馬、調兵遣將。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無論是阿里旨在打造更好企業架構的變革,還是京東為儲備更充足資本的新一輪融資,或者蘇寧將企業視野調整到更加全局的范疇,無疑都是為即將到來的更慘烈競爭做準備。
電商三巨頭,一路高歌猛進,似乎已經將傳統商業企業和商業模式遠遠地拋在了身后。從他們“捷報頻傳”的發展數據當中,我們又能看到什么呢?
102億、309億、1000億,這是媒體報道的京東3年來的增長數據,所以常年依靠風險投資輸血的京東能夠再一次獲得D輪融資。也許將來還會有E輪、F輪,對于京東這樣一個“不可能盈利”的企業來說,這種看起來沒有盡頭的融資,要么直至京東拿下全國目標,要么直至京東死掉。
淘寶更厲害!4千億、6500億、1萬億……,簡直“富可敵國”了。不過淘寶的數據必須要加上一個按相當比例進行縮水的加權值,因為淘寶的商業模式和京東、蘇寧有較大的差別。雖然都是平臺,但京東和蘇寧是自營平臺,淘寶只是“出租店面”似的泛化平臺。
節前,蘇寧電器在1月16日的公告中稱,“2012年電子商務實現商品主營銷售收入152.16億元,未達此前設定的200億元銷售目標”。比較在此之前媒體報道的蘇寧2012年電商目標“300億”,200億似乎已經算得上是“謹慎”了。因為“從2011年僅為52億元看,公司在電子商務方面仍取得了不錯的進展”。
看到電商“三國”這樣的數據,不知道是該為他們叫好呢,還是擔憂。
還記得中國大躍進的那段歷史嗎?在1957年,美國的鋼鐵產量為7千萬噸。同年,中國的鋼鐵產量為535萬噸,1958年達到了翻番的1100萬噸。“根據”這個驚人的發展速度,中國隨即將次年(1959)的鋼鐵產量目標定到3千萬噸,并進一步計劃在1960年達到6千萬噸,1962年達到8千萬甚至1.2億噸。這是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趕英超美”的大躍進故事,鋼鐵產量的指標幾乎年年翻番。故事到后來是怎樣,我想不用多說,就算是1957到1958的翻番,其實也是全民動員齊上陣的結果,并且由此抽掉了100億個工作日的農業時間,相當于全國1/3的農業勞動力,導致了農業生產的大滑坡。即使后來認識到這些目標“不現實也不可能”,1959年的目標仍然只回調到2千萬噸左右。
如同大躍進中鋼鐵生產和農業爭奪勞動力一樣,電商和傳統商業爭奪的也始終是同一群消費者;而電商在自身高速發展的背后,則是與未來爭奪有限的消費能力。無論是京東發起的電商“三國殺”,還是使蘇寧易購名聲鵲起的“超級零元購”,在我看來都是對市場的嚴重透支,或者說涸澤而漁。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