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上海自貿區正式掛牌,首批政策改革細則公布。當晚,在福布斯中文網與WF共同舉辦的“上海自貿區政策分析”陸家嘴圓桌沙龍上,來自政府、銀行、稅務、進出口企業等各界人士共同探討了自貿區帶給各行業的受惠可能。
來自上海當地政府的商貿部門官員認為自貿區是改革30年進入深水期的產物,很多細則只是上海外高橋政策的疊加,不要寄予太多期望。
據分析,自貿區旨在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改善中國稅種過多、稅務監管混亂的現狀,健全稅務體制是自貿區要探索的主要方面。二是建立配套的金融體系,相對深圳政府,上海政府的容忍度比較低,辦事相對謹慎,要打掉政府機構過多的干預,但不會將金融一下子放開。
不可能No1.自貿區企業海外投資享受優惠
28平方公里的上海自貿區承載了超負荷的期待,很多企業家認為自貿區內注冊的企業在海外投資方面會得到更多政策支持、享受更多優惠。自貿區細則并沒有提及會帶給這類企業任何實際好處與便利,因而注冊在自貿區內外對這類企業沒有任何差別。
對于政策制定者而言,踏實穩步的開放才能帶來真正的進展,“不要寄希望于自貿區會立刻帶來大幅優惠政策,境外資本不會輕易放開”,“不要想去套利,更不要觸及灰色地帶”,“企業應該回歸商業的本源,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業務”。
不可能No2. 自貿區企業VIE結構合法化
此外有四大會計咨詢顧問分析指出,自貿區并不能解決外資企業的VIE(可變利益實體)結構問題,對人民幣匯出等困難也不會帶來任何便捷與好處。對于金融行業的海外投資,未來可能會有管制松動的空間。
目前,采用VIE(可變利益實體)結構上市的中國公司,多是諸如新浪、百度、攜程和人人網等受外商投資限制的互聯網類企業。2012新東方遭受調查后,VIE結構的高風險被重新審視。由于外匯管制,企業不能將在中國取得的利潤轉移到國外,外國投資者無法利用在岸資產。而且創收實體多樣化使得人們很難拆解合并后業績,管理結構對實現良好治理和促進投資者參與也沒有多少幫助。
不可能No3.自貿區放開境外資本
金融行業一直是外界期待的自貿區創新的主要試驗區域,對資本賬戶開放的呼聲居高不下。來自銀行的高管認為自貿區內資本的放開尚不明確。利率市場化、資本賬戶自由化等政策雖然已經落地,但具體開放的程度目前很難說。而且自貿區內的企業也不會普遍實行15%的稅務政策,對每家企業征收的標準尺度在哪里,還要等具體的細則出臺。
“這些政策能否起到實際效果,要通過促進內外資金的流動程度來衡量,目前流動的管制還不明確,到底機構能進行多大尺度的操作還需要慢慢試探才能得知。”自貿區帶給金融界的不應該僅是表面的優惠政策,機構應該做點創新出來順應自貿區改革,而且一旦政策放開,如何分辨套利資金和實體資金將是政府的重要課題。
不可能No4.自貿區采取全面稅收優惠
對于備受關注的自貿區企業的稅務優惠政策,來自四大的稅務專家認為,細則中提到的“資產重組行為產生的資產評估增值部分,可以在5年內分期繳納所得稅”的政策優惠力度與創新力度都不夠。
參會者認為,在自貿區內應該進行兩方面的稅收突破。首先是四個區域的稅收優惠的疊加。目前在四個區域中,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明確不可以做加工,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雖然可以進行交工和貿易,但是面積較小,發展不成熟,只有外高橋保稅區發展較完善。
現行規定是,國內的區外企業銷售給外高橋保稅區并不能享受出口退稅,如果不改變將導致四個自貿區實行區別稅收政策。“如果國家能夠將這一政策疊加,使外高橋保稅區享受全新稅收政策,將是自貿區出臺的實實在在的優惠。”
另外,自貿區應率先實行金融企業的營改增。銀行等金融機構目前按照營業稅納稅,實則很多服務是外包的,這一部分服務支出是按照增值稅納稅。現在自貿區鼓勵金融企業離岸服務,但無論金融服務在哪里發生,營業稅都要在境內扣除,這種政策本身卻是不鼓勵離岸的,因而應該盡早做營改增的探索。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