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零售業在電商的沖擊下急需轉型,因此對零售業未來趨勢的分析成為必要:1、越來越多的實體零售商走向線上;2、零售空間“小型化”;3、消費結構的變化將改變軟硬服務的比例;4、實體店擁有客戶體驗優勢;5、消費者對生活質量的關注度會越來越高。
對零售業未來趨勢的分析是零售轉型路徑選擇的依據。以下趨勢一、二是技術,實際上是流通生產力推動的結果,趨勢三、四是順應消費者消費結構與偏好的變化,趨勢五是零售行業的自覺與自律。
趨勢一之“實與虛”
全渠道零售(Omni-channel)是在新的信息時代,由日益崛起的“全渠道消費者”(Omni-shoppers)所引領的一場商業革命。這場商業革命使傳統零售商的市場統治地位宣告結束。
全渠道零售由三個主體構成:消費者、零售商和供應商。“E化”的消費者是全渠道零售的起點;零售商必須將消費者“E化”的購物決策全過程納入自己的運營范圍之內,為消費者提供“全程購物決策方案”;供應商要能快速反應,對供應商的整合是全渠道零售效率改善的重要環節。
傳統零售向全渠道零售轉型的過程,是實體零售和網絡零售各自呼應全渠道消費者的過程,也是兩者各自彌補劣勢的過程,最終將達到相互融合,傳統零售業也將在此過程種得以重塑。
對于實體零售商而言,在全渠道零售實踐中會面臨一系列問題:
第一,是否一定要自建購物網站?現在有一種說法,叫做“建網站是找死,不建網站是等死”,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傳統零售企業在全渠道融合過程中的心態。
目前,我國實體零售商的線上實踐有兩個明顯的趨勢:一類是自建網站的,開始將網站的功能定位從信息渠道為主,向全渠道營銷發展。
其中包括最早開展電商實踐的王府井百貨、銀泰等,他們已自我否定了網站的“銷售渠道”職能,開始建立與實體零售緊密結合的完整的網上服務體系。而像杭州大廈、甘家口商廈等企業已直接將網站建設作為其精準營銷的重要手段。另一類是將電商當作“銷售渠道”的,直接上天貓、京東的電商平臺,充分利用平臺的流量,這種選擇無疑更為明智。
我國的實體零售商自建網站銷售鮮有成功者,首先一個巨大的障礙就是流量,很少有網民關注的網站,好比開在沙漠中的商店,而在中國的互聯網生態中,流量是資本推動的。以上這兩個趨勢都是“試錯”的成果,是寶貴的經驗。在資源非常有限的情況下,小型零售商可能無需自建網站,但需通過新媒體建立與消費者的聯系。對于區域型、在當地市場(特別是中西部二三線城市)擁有品牌優勢的大型零售商來說,大型電商的侵入還有短期的時間差,需要盡快按照第一類企業的做法啟動線上業務。
第二,如果建網站,網站的功能是什么?正如前述,網站首先是信息溝通的平臺,而不是單純的銷售渠道。目前有些企業網站連商店營業時間這樣的基本信息都沒有,網站應該與微信、微博一樣,先把信息溝通做好。
第三,網站上賣什么?如果把店內的SKU都搬上去,那與京東、蘇寧、1號店有什么區別?更何況,實體店之間本來就沒有差異化,所以簡單地上傳SKU 的做法可能行不通。對于百貨商店來講,由于既沒有商品所有權,更沒有開展單品管理,所以開展線上與線下的融合難度更大。美國百貨企業電商之所以做得好,原因就在于它們一直是買斷經營、單品管理,早已奠定了電子商務所必需的管理基礎。而中國的“聯營制”百貨企業這一步還沒有做好,這時又不得不考慮第二步、第三步,所以出現“前腿打后腿”的現象是必然的。
第四,線上線下如何定價?商品價格與供應商的供貨體系、價格體系有關系,甚至決定了零售商是否能做線上業務。另外,還要考慮商品是否有差異化,有差異化才有競爭力。
第五,線上線下如何設置組織結構?很多零售企業設立獨立運作的團隊做線上業務,并提出一些KPI指標,但這種方式與線上線下融合的趨勢似乎不符。所以,如何進行全渠道零售的組織機構的規劃也需要探討。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