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風險投資行業正在逐步摘下神秘的面紗,而最近新成立的風投公司Bloomberg Beta則讓這類公司的透明度達到了一個新的層次。它在業界率先披露了此前秘而不宣的內部運營手冊,詳細闡述了它涉及投資業務的方方面面,包括常用的投資條款等信息。
風險投資行業的結構正在發生巨變,風投公司正從秘密的“老男孩俱樂部”轉變為開放和透明程度都遠勝前者的……嗯,“新男孩俱樂部”。它帶來了正常的工作時間、產品演示活動和公開宣傳,等等。
不過,有一點基本保持原狀,那就是投資策略。這里所說的不是關于板塊和階段的泛泛之談,而是風投公司的實質性決策,比如為誰提供資金以及它希望以怎樣的結構進行操作。
風投公司Bloomberg Beta正打算改變這樣的局面(同樣值得注意的是,這家公司五名投資者中有兩名女性,所以這條消息也許是惡意中傷)。
Bloomberg Beta的業務橫跨整個美國。這家公司于今年早些時候由彭博(Bloomberg LP)出資7500萬美元(4.60億元人民幣)成立。
在彭博資金的支持下,Bloomberg Beta正打算徹底改變這種局面。最近,這家公司通過虛擬主機服務供應商GitHub在網上公布了自己的“內部運營手冊”,內容包羅萬象,從如何最好地進行自我推介,到它想了解哪些參考信息,再到它常用的投資條款,幾乎無所不包。
Bloomberg Beta負責人羅伊•巴哈特還就此發表了一篇博客,他說:
從某種程度上,我們受到了彭博初期產品的啟發——它拿到此前受控制的金融數據(債券價格),然后通過大家都能看到的系統把這些數據公布出來。當時,這是一種很大膽的行為。對相當多的人來說,控制這樣的信息就是他們的謀生手段。提高透明度的結果很難預料。把持信息可以讓你處于有利位置。但是,就像我們所認為的那樣,這種靠保密而獲得的優勢越來越象空中樓閣,至少初創型企業界的情況就是這樣。
我們開始暗自思量,為什么初創型公司及其投資者往往會把投資條款列為機密信息。我們找不到什么光明正大的理由。我們認為更大程度的共享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初創型公司的融資信息。
大家可以去通讀那本手冊。我在這里摘錄了特別讓人感興趣的五點(我給它們加了題目,具體內容則摘自手冊)
1. 公司不搞民主
我們的政策是“任何人都能做決定”。是的,你不需要和其他合伙人見面。我們相信最好的創業者和最好的公司正在走向兩個極端。一開始,我們中的一、兩名合伙人可能會對我們最好的投資提出異議。團隊非常善于收集信息和集思廣益,但在決策方面的表現很糟糕。我們信任個人負責制——如果有任何人點頭,那么所有人都要感受到其決策的分量(雖然如此,但我們要求所有人在做決定前將投資事項告知其他人——這樣就能從團隊所提供的意見中獲益,而且這是一個三思而后行的好辦法。)
2. 你的估值準繩
今年初以來,本公司投資對象的增資前價值平均為600萬美元(3681萬元人民幣)(我們計劃不時地更新這個數字,但不會過于頻繁——以免意外泄露任何一筆投資的條款。這個平均數只包括我們作為首批投資人所動用的資金——我們沒辦法按同樣基準來公布我們的后續小額投資)。
3. 集中、集中、集中
我們更愿意看到在某些初始市場集中取得成功的產品,而不是那些規模變得龐大卻無法在用戶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產品。我們看好的產品至少要為一部分用戶提供最重要的服務。
4. 簡化推介書
一次產品演示要比演示文稿(PPT)有用50倍。一個是對事物的描述,另一個則是這個事物本身。產品是我們的食物;為我們提供給養……我們不喜歡讓創業者花大量時間來制作演示文稿。如果看到一份演示文稿的名稱含有“第36版”的字樣,我們會受到驚嚇。
我們喜歡的東西沒有固定的模式,但我們可能會用2-5分鐘來看推介書,然后決定是否和這家公司見面。那樣的演示文稿有多少頁呢?要看情況而定,但如果你需要20頁內容詳盡的演示文稿來講述自己的故事,那就意味著你的故事需要修改。在我們投資的公司中,約有五分之一的公司在獲得投資前根本就沒有拿出推介書——通常是因為它們的產品本身已經很能說明問題,或者我們對這個團隊或這個行業非常熟悉,所以不需要推介書。
5. 人們對你有何評價?
我們極端信任參考信息,對于那些開誠布公、毫不掩飾地和我們分享其觀點的朋友、同事以及合伙人,我們都欠他們一個人情。我們會設法避開那些毫無意義的問題(比如“他們的優勢和弱點在哪里?”)。相反,我們重點關注的東西能幫助我們決定是否為創業者提供支持,這些問題包括:
• 他和你認識的其他創業者相比怎么樣?排名前10%?5%?1%?
• 哪些東西讓你相信他與眾不同?
• 如果你是我們,而且你決定對這家公司投資,你覺得他在哪些方面最需要幫助?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