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們要練好自己的內功,不要讓醫生變為吸血鬼。
早前,筆者應邀出席一個閉門企業管治座談會,并做主題發言。會后,不少企業家與筆者交流,其中有一位朋友一直站在旁邊卻不發一言。
人潮散后,這位朋友沒有離開,而是走近筆者發話:“溫先生,剛才人多,我不好意思問,其實我是一家中型企業的老板,一直希望能在資本市場中有所作為。為了進入資本市場,我以前找過不少中介,但是都被騙了,究竟我該如何辦?”
這位企業家算得上是一位富豪。在任何社會里,富豪只會占人口的少數,這一群頂尖的財富精英一直是金融市場的焦點,也是金融機構服務的主要目標。
可是,為了實現賺錢的目標,有些時候,金融機構會化身成為“吸血鬼”。在內地企業迷信西方品牌的大環境下,為做強做大,富豪們和上市企業們均成為急著求診的“病人”,希望接受西“方名”醫隨意開出的藥方。不過,在當今社會,這位“名醫”又開藥,又賣藥,又賣麻醉劑,有些時候連手術儀器也會賣。“病人”若遇上這類型“醫生”,可真是禍不單行呢。
2008年金融海嘯引發大量的問題,也引起了西方社會對金融機構的反思。以筆者所見,現在內地不少企業家對金融機構、特別是投資銀行也開始重新評估了。在西方社會,反思早已遍地開花了。
筆者認識不少已上市的內地企業,在上市后,它們依然視投資銀行為上賓,言聽計從。的確,投資銀行緊貼市場,知道投資者所需,也會提點企業,為其開展重組或再融資等業務,再收取費用。此外,不少投資銀行還設有研究機構和分析師,特別是大型跨國機構,他們分析師的意見簡直猶如魔術棒,某程度上指揮著投資者的買賣取向。
在企業的眼里,這些人說股票要漲,股價馬上有反應;他們說股票不值某個價位,股價馬上崩盤。不少投資銀行更設有自己的投資基金,買賣證券。還有一些也設有直接投資基金,在企業上市前,就能以低價買進尚未上市的股票。
毫不夸張地講,現在的投資銀行完全體現了金融超級大醫院的概念。本來數間?漆t院或診所處理的工作,現在集合成一家超級大醫院就搞定了。在市場好的時候,回報當然可觀。但是在市場冷清的時候,經營“大醫院”的成本自然特別高昂,在這段時候去看醫生,小小的病痛,若遇上缺德的醫生,隨時會被誘導,因為醫生大有可能會瞎說,希望病人留醫,希望病人入住頭等病房,更希望病人去做一些沒有必要的手術。醫生經營醫院,既經營買賣藥物,又是藥劑師,又經營買賣手術器材,最終原來藥廠都是醫生開的,在這種情況下,醫生當然希望病人能買光他所有的“產品”。
每個行業都會有害群之馬,不過正規守法的中介還是占大多數。若真有“名醫”開出這種全包的服務清單,若企業底子好,人家說什么,其實也不需要理會的。企業自己練好內功,同樣不會受到“名醫”的欺凌,自信有強壯的體魄,也不會輕易相信“醫生”的瞎說。
企業家們要練好自己的內功,不要讓“醫生”變為吸血鬼。因為,就算企業的血被吸光,也不會化腐朽為神奇的,更不會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奇跡。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