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全球金融穩定報告》稱,中國非金融機構理財產品存在較大風險,投資者往往被理財產品的高收益和隱性擔保所吸引,而忽略了其風險。
據IMF預測,中國理財產品規模達到10萬億人民幣,占GDP比重約20%。理財產品規模的增長令2013年信托貸款融資幾乎翻倍,其中至少40%理財產品是由信托作中介。為了彌補理財產品重籌資金造成的缺口,信托資金的來源可能是銀行間市場。
IMF認為,對于中國投資者來說,非銀行借貸活動有較大風險——影子銀行儲蓄產品背后看似有擔保,但投資者并不一定了解隱藏在這些高收益產品背后的高風險。在相關產品違約事件不斷增長的情況下,投資者可能不再認為理財產品足夠安全,從而轉向銀行存款。
非銀行信貸并非只有理財產品和信托,但這兩塊在中國增長最快,又因其與普通銀行產品的相似性,對中國的金融穩定造成了一定風險。
IMF表示,中國監管層已經做出了一些降低風險的舉措,包括限制理財產品的投資,以及禁止理財產品和信托資產的集資。但如何在管理風險的同時保持金融穩定,仍是監管層亟待解決的挑戰。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