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互聯網金融無疑是金融行業最熱門的話題,其沖擊也在上市銀行2013年年報中得到明確體現。記者發現,各家銀行年報中,“互聯網金融”、“網絡金融”的字眼頻頻出現,且被視為影響銀行2013年利潤的重要原因。
但最引起銀行高管關注的,還是上市銀行存款增速的下降以及活期存款規模的萎縮,畢竟這意味著傳統銀行以存貸差為主的傳統盈利模式已“一去不返”,這必將引發銀行商業模式的重塑。
據新金融記者統計,截至4月5日,已公布年報的12家銀行2013年存款總額為66.62萬億元。對比歷史數據,2012年這一數字為61.86萬億元,說明今年銀行存款總額增長了4.75萬億元。而2011年,這12家上市銀行的存款總額是55.08萬億元,也就是說2013年比2012年存款少增加2.03萬億元。
部分銀行現雙降
聚焦至各銀行的活期存款,投資者和分析人士最為關注的是兩個數據,一是活期存款余額,二是活期存款占比。
總體來看,在已經公布2013年年報的12家上市銀行中,僅建設銀行、浦發銀行、興業銀行和農業銀行的活期存款占比略有增加,其余銀行的活期存款占比均出現下降,其中平安銀行下降2.3%、中信銀行下降2.1%、工商銀行下降1.7%、招商銀行下降1.36%。特別是光大銀行甚至出現了雙降。2013年末,光大銀行的活期存款余額為4975億元,比2012年末的4993億元略有下降,而活期存款占比較2012年也出現了4.45%的下降。
在分析上述情況的原因時,銀行認為是類余額寶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分流了銀行活期存款。特別是銀行活期存款,在面對互聯網金融產品時毫無招架之功。以3月28日為例,根據天弘基金提供的數據,余額寶七日年化收益率為5.415%,而目前銀行活期存款利率為0.35%,天弘基金客服人員稱,據此計算,余額寶的收益率與活期存款利差超過5%。
當然,也有分析人士表示,銀行活期存款減少,是因為外匯占款速度放慢,企業活期存款減少。
存款永遠稀缺
“但活期存款的流失并不是今年才出現的。”某股份制銀行業務人員告訴新金融記者,他們內部將活期存款稱為“綠色存款”,因為對銀行而言,活期存款幾乎不產生什么成本,但卻能產生最大的存貸息差,典型的低成本、高收益。“現在理財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儲戶不甘心自己的錢趴在銀行不生息,所以都去買理財,活期存款流失難免。”上述工作人員如此表示。
建設銀行工作人員劉經理也告訴記者:“銀行活期流失原因很難說,我在一線支行干了7年了,但存款對于銀行來說永遠是稀缺的。”2007年,銀行認為存款增速低是股票市場分流;2009年,銀行認為是基金市場分流;2011年,認為活期存款定期化是主因;2013年,又變成了余額寶。在劉經理看來,同業競爭才是活期存款流失的重要原因,“旁邊銀行天天在做理財產品廣告,你為了留住客戶,只能引導客戶將活期或定期存起來購買本行的理財產品。”
平安銀行行長邵平也持相同觀點,在平安銀行2013年年度業績報告上,邵平表示,平安銀行以及銀行同業都推出了一些關于貨幣基金產品的存款業務,“各家銀行為了穩定客戶,防止客戶流失,在存款競爭上我覺得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余額寶的“鲇魚效應”
但正如招商銀行原行長馬蔚華所說:“余額寶的收益是以商業銀行活期存款利率未放開為前提的。”隨著國內利率市場化改革推進,將改變價格形成機制,余額寶的收益肯定會受到影響。目前,銀行應該借助互聯網金融提供的改變商業模式的機遇,提高商業銀行管理水平。
在余額寶“鲇魚效應”下,各大銀行采取的行動是,聯手基金公司推出與余額寶類似的“現金寶”“活期寶”“快溢通”等,一時間銀行活期儲蓄這塘死水泛起漣漪。“對于銀行來說,最難的不是推出類余額寶的產品。”某股份制銀行工作人員告訴新金融記者,他們行近兩年推出的流動性管理工具種類越來越多,收益和效率并不比余額寶差。但很多時候,儲戶的資金經過銀行理財產品,變成了銀行內部資金的左右互搏,“誰能真正拿到系統外增量才是王道,而這更多的依然要依靠銀行員工的關系營銷和批量項目。”
當前,國內銀行仍在摸索與互聯網渠道資金最理想的對接方式。據工商銀行行長易會滿介紹,工商銀行已經從互聯網金融中受益。目前,工商銀行客戶通過電子渠道處理的業務量已達到全部業務量的80.2%,99.9%的黃金白銀業務從網上走,四分之三的理財業務也通過網絡辦理,工行67000個網點背后,其實就是電子渠道在做支撐。
業內人士也告訴記者,銀行應該是國內真正的大數據擁有者,僅信用卡消費一年產生的數據就能發現許多營銷機會。但銀行過去因技術能力或重視不足,忽略了對數據的二次開發,如今銀行都在努力彌補這一短板。
從某種意義上說,為應對將來利差縮小所帶來的損失,銀行進行商業模式轉型,希望達到的目的,應該不會偏離降低負債成本、適當提高資產收益和增加中間業務收入這三個目標。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