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句話描述“盡職調查”,它是導致很多交易失敗的絆馬索。一聽到“盡職調查”這個詞,很多正在出售企業或打算出售企業的創業者就心生恐懼——確實也該如此。 從字面意思上看,盡職調查沒什么可怕的:買方通過盡職調查對賣方提供的信息進行深入研究,確定完全了解交易的相關風險。可以說一樁收購生意的根本就基于盡職調查。那么,誰來決定收購能否成功呢?——只有買家。在這一過程中,盡職調查發現的任何一個微小問題最后都能成為壓價的籌碼。 我擔任某家公司CFO時曾參與收購另一家小型企業。調查中我們發現,這家公司的首席銷售代表私下里給大客戶現金回扣(當我們向客戶了解是否對這家公司滿意時,客戶主動透露了這一信息)。這名銷售員被解雇后,我們將收購價壓低了100萬美元,因為未來銷售業績的不穩定因素增加了。 盡職調查起初只是很短的幾個問題,并要求賣方提供信息(詳見后文),但后來涉及的事情可能會不斷增加,成為一場耗時、耗力的噩夢,甚至可能影響賣方企業的日常經營。企業的每一個決策都會經過反復審查,涉及方方面面。注意,我指的是每一個:從顯而易見的客戶合同和庫存,到不那么明顯的人力資源條款和潛在的法律訴訟風險。這個過程令人痛苦難堪,但進展如何不僅將決定最終的交易價格,甚至可以決定能否成交。 一般來說,當盡職調查超過60天,我就會開始擔心。這是一種警示,通常預示著企業本身或企業管理有些問題。這還意味著審計、律師和其他內部人力投入開始消耗賣家的利潤,進而增加買方成本。 對那些辛勤創業多年,希望通過出售企業賺一點微薄利潤的企業家來說,盡職調查可能會成為一記耳光——如果沒有預先準備好。所以,千萬別讓自己成為這樣的倒霉蛋。 譯 | 金笙 注意!出售需要提供以下信息清單 ☆公司所有權情況; ☆管理、員工、人員職責、合同、HR架構和業績表現; ☆產品和服務:銷售、成本、利潤、障礙、機遇、技術、研發; ☆競爭形式(當前和未來)、優勢、弱點、行業趨勢; ☆顧客:過去幾年的銷售情況、每個客戶的毛利率、合同、優惠、質保、營銷投入、財務和貸款、積壓事務、過去的客戶; ☆賣方和供應商; ☆知識產權、商業秘密、商標、專利、版權、版稅、無形資產; ☆技術、軟件、硬件; ☆營銷細節和成本、品牌、公關活動; ☆相關各方和交易情況(包括家庭成員和少數股份持有者); ☆保險條款、索賠記錄、保險未覆蓋的風險、保險經紀; ☆庫存:包括當前、過去和未來; ☆所有合同、租約和借貸的復印件; ☆公司過去繳納或將要繳納的所有稅務記錄、計劃和文件; ☆環境風險、索賠和記錄; ☆財務系統、政策、流程和控制:結算單、補充報表和所有基礎交易都會被審查,此外,買家通常還會要求提供獨立CPA審計; ☆實際威脅或可能存在的合法要求及/或法律訴訟,一些買家還會要求提供律師的“意見書”。
 |
|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