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四五十歲的人了,本來應該考慮退休的時候了,還要像年輕人一樣去折騰辦廠,家里人開始都比較反對我。”坐在記者面前的鄧女士面容清瘦,舉手投足間流露出干練和魄力。今年47歲的鄧女士現在是成都市雙流縣一家大型玻璃纖維廠的老板。“現在通過我自己的努力,接手這家玻璃廠以后逐步有了起色,到今天這一步也非常不容易。”
下崗再就業轉行當起學徒工4年前,鄧女士在老家被單位裁掉,成了下崗待業人員的中的一員。為了供家里的孩子讀書,通過熟人介紹,她來到位于雙流縣北郊的玻璃廠應聘做工。
由于年紀偏大,又沒有專業知識和技術,老板就安排她先跟隨一位廠里的老師傅學習技術知識。鄧女士天生腦子靈活,又舍得吃苦肯下工夫,很受老師傅的喜歡。玻璃廠條件非常艱苦,鄧女士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來到廠里幫師傅調試好設備,每天下班以后最后一個走的也總是她。為了能學到扎實的手藝和技術,有時候遇到一個問題,她和師傅爭得面紅耳赤。
一天,她在讀一本教材的時候突來靈感,“書上提供了一種思路,即生產程序環節的適當調換和設備的配合使用,能否提高產量?”帶著這個疑問,鄧女士開始動手做實驗,卻遭到了師傅的極力反對。師傅認為這樣做不僅不會提高產量,反而會增加生產成本。最后在廠領導的協調下安排了這個實驗,事實正如鄧女士所料想的那樣。這次經歷,讓老板開始對她刮目相看。
加上她以前從事過銷售工作,這方面具備一定的經驗,便逐漸在玻璃銷售這一環節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從事銷售工作時,憑借自己靈活的銷售思路和勤奮的工作,鄧女士逐漸建立了一個核心銷售圈子,“大家都曉得我們廠生產的產品質量和信譽,因此圈子里進貨的都是些老熟人。”鄧女士說,玻璃廠的銷售渠道通暢,產品質量上乘,贏得了眾多消費者和市場的青睞,玻璃廠的銷量也開始直線上升,她因此被評為廠的“技術骨干”和“先進個人”。
多方籌資金接手工廠當老板然而,天有不測風云。由于老板對市場形式把握出現偏差,導致市場銷售策略出現了重大失誤。一時間,玻璃廠的銷售額呈崩潰趨勢,工人紛紛跳槽轉向其他企業。鄧女士卻選擇了堅持留下,“我對這個廠有很深的感情在里面,并且我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幫助玻璃廠走出困境。”
一天,愁容滿面的老板在向全廠剩余的職工宣布了準備將玻璃廠打出去或破產的決定后,頓時引來議論紛紛。這時,鄧女士主動找到了老板,將自己經過反復揣摩、深思熟慮后的想法告訴了老板。老板正為如何收拾這個“爛攤子”發愁,看到有人主動提出要接手廠子,自然是喜出望外,二話不說很爽快地答應了鄧女士的要求。
接手玻璃廠以后,運作資金來源成了一大難題。沒有資金意味著廠里的設備無法正常運轉,也招不到熟練的工人。除了自己多年的一些積蓄外,鄧女士只好向親戚朋友四處借錢,為此遭到父母的多次責罵,認為她“不務正業,浪費錢”。親戚朋友中的大部分也并不看好她的做法,一些朋友甚至在電話里規勸她“市場風險太大,不要干這種蠢事,到時候還不了錢不好交代。”迫不得已,鄧女士只好找親戚朋友挨個挨個打借條,并按上手印,承諾“若到期未還,將追究法律責任。”
就這樣,鄧女士的啟動資金全部到位了。經過反復論證,看準行情,她首先咬牙投資購買了幾個技術含量非常高的設備。如拉絲機,絡紗機,小電機等設備都是從外地運回來的。她又花重金聘請了幾位管理人員和技術能手。經過幾個月的緊張籌備,她的玻璃纖維廠終于在2004年10月底如期投產。
突破顯魄力企業發展正當時廠子落成以后,運轉還算正常。但剛開始,他們的產品得不到客戶和市場的認可,銷售渠道一時無法拓展開來。鄧女士決定親自上陣,帶領幾位副總四處拜訪客戶,宣傳他們的企業理念和產品質量。
“剛開始的時候資金周轉出現了困難,工人們都快發不起工資了,我們不得不把一些產品低價賣出,這才解了燃眉之急。”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原料來源和銷售網絡等各環節都開始高效運轉起來,為了達到這一局面,“我三個多月基本都是在辦公室里吃住,幾乎沒回過家。”看到鄧女士如此搏命地工作,其他工人也很受鼓舞,紛紛主動要求加班加點地進行生產。就這樣,玻璃廠落成后的第三季度,就順利實現了扭虧為盈的目標,銷量比同期翻了一番還多。
“當初我們也遇到過很多困難和難題,但我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自己多動腦筋、多想辦法,總會是有解決的途徑。”鄧女士對記者說,現在玻璃廠的銷售業績非常不錯,產量有望突破月產5萬箱大關,同時還吸引了附近上百名鄉鎮農業人口前來就業,為當地政府解決了部分就業問題。“在機會合適的時候,我還會考慮進一步擴大規模,開幾家玻璃藝術品加工廠。”鄧女士告訴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