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跟謝文的一個訪談,最后整理成謝文口述體,作為“騰訊水兇猛”的一個背景,也讓我們真正看一下,什么菜式互聯網真正的兇猛。十年后,“跳出畫面”看馬化騰、馬云、陳天橋、李彥宏,他們有相似的特質:堅持,應用創新,商務創新,了解本土。他們有著共同的軟肋:CEO十年沒有變過。
口述 | 謝文(互聯網資深人士)
早期,除了馬化騰(當時,我曾派了一個副總去收購他的公司),李彥宏、陳天橋、馬云這幾個創始人,大部分都有神交,或者在會上見過。對于這四個互聯網公司的十年,我覺得都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騰訊有過找不著北想賣掉的時候,李彥宏應該說到2003年還沒有想過今天所謂搜索模式,他一開始做軟件,做B2B模式。他們應該說都在摸索,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行,沒有放棄。
他們的共性:剩者為王
從1999年到2009年,阿里巴巴、百度、盛大、騰訊這四家公司中,變化最為巨大的是騰訊。騰訊一開始就是三五個年輕人,抄了一個當時大家都認為應該抄的ICQ,因為太顯而易見了,所以高潮的時候中國有五六十個即時通訊軟件。騰訊在當時既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早的,也不是用戶最多的。但是因為當時聯眾的鮑岳橋跟馬化騰是朋友,他要扶植馬化騰一把,我們就鼓勵聯眾的用戶都裝QQ,當時,聯眾大概六七百人同時在線。那時全國才幾十萬網民,所以直到1999年底,我們大概是前后腳撞線——萬人在線,大概轉過年來就是十萬人同時在線。
對騰訊印象最深的是,其一,馬化騰比較誠懇,也愿意合作,而且你只要給他提了產品不穩定的問題,他馬上就改,這和其他很多公司“你挑我毛病,就是我的敵人”是不一樣的。第二,有一些人做一個公司,是想著融資、上市,或者是賣掉,主要是賺快錢,而馬化騰,整體上還是屬于認認真真的做東西。隨著泡沫破碎,也就是真正的考驗是2000年,特別是2001年,這60多個即時通訊軟件,關門的關門,整合的整合,賣掉的賣掉,興趣轉移的興趣轉移,大概還有四五家。這個時候,騰訊占領的市場就變成30%左右了。
如果說騰訊、百度是一類公司。那么盛大、阿里巴巴則是另一類的。騰訊和百度是我心目當中比較正宗的互聯網,它是90%以上的資源,都放在產品的研發、改進、運營以及商業模式的尋找。盛大他們是做生意,不會做互聯網,但是知道這個體系怎么架起來的,然后賣出來,陳天橋最大的功績是在當時條件下創造了一個商業模式,通過網吧直接分成,這個比賣游戲卡要有效率得多。阿里巴巴,我覺得更多是用互聯網,而不是做互聯網。
第一批互聯網創始人,應該說領袖氣質比較強,忽悠能力比較強,八面來風。還有是歷史機遇賜予的先發優勢,遮蓋了不成熟、不老練,因為你先走,你有時間犯錯誤,同時也因為缺乏競爭,你的東西好壞基本上市場就這一個。
十年后,“跳出畫面”看這四個人,他們身上有相似的特質:其一是堅持。馬云的公司倒閉過,而且應該說他跟業內也沒有什么交集,但是他很堅持,他在浙江那個地方,他懂民營企業的邏輯,他看到了需求,堅持利用互聯網平臺。李彥宏他們也是幾次要倒閉,他們那時候,大概三次、四次說要放棄了,我建議說別放棄了,還得把它劃圓了。因為他們比較年輕,覺得干了三四年了,怎么還看不見北,但是他們堅持住了。你說誰是第一天就清楚地看清方向的,可以說是2003年以后創業的人,特別像史玉柱、江南春,你可以說他看清了,這是熟練的生意。
其二是應用創新。中國互聯網的創新是在應用這個層次,QQ是拿來的,但面對這個市場的時候,我不固守原有的模式,進行了適合中國國情的各種各樣的創新。這個東西在中國土地上如魚得水,換一個地方就絕對不行,因為你加了太多對中國社會的體驗,所以你現在得也是它,失也是它。百度、騰訊、攜程、阿里巴巴身上都有這種鮮明的應用創新,淘寶不收費,明擺著把eBay的模式給顛覆了。
其三是商務的創新。最典型的,像盛大模式、攜程模式、百度模式、阿里模式、騰訊模式,都有商務的創新。你會發現它不是從外國抄來的,同時也不見得是國內原創,都是從別的地方發揚光大了,整合以后,到他這兒產生10倍的效應。
其四是了解中國獨一無二的業態。中國、俄羅斯、日本、韓國,都是本土互聯網公司打敗國際巨頭的地方,本土的互聯網公司都比較強。最特別的,應該是國情造成了目前互聯網的格局。國外的互聯網行業,很容易實現現實世界的平移,而中國的互聯網行業則是一種畸形的狀態,或者叫做改革當中的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