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的PK
也可以用王國維的“三種境界”來看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商業(yè)模式。
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我覺得是2000年以前,大家的目標是融資。當時,做互聯網根本沒有想什么掙錢,就是做概念,比如,我當時所在的海虹控股,就是因為公司投了互聯網,所以才漲了10倍,夠了,公司賺了好幾十億。
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2000年到2003年,大家一門心思想上市,最早是虧損上市。
第三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從2003年以后,互聯網從生命周期講,進入到盈利階段。大家終于搞明白了,融到資也罷,上市也罷,最后你要有持續(xù)、穩(wěn)定、高速、規(guī)模化的盈利,這樣才有意義。
一個真正成功的商業(yè)模式,叫可持續(xù)、可復制、可改良,就是可進化。從這個意義上講,還是騰訊和百度,你可以想像,它接下去,你要把騰訊拆開了,你發(fā)現它也是廣告、游戲、會員費,但是它還是有一個核心的脊梁骨,就是它的IM。而且它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已經形成了一種隊伍,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所以它做什么都會有騰訊味道,所以它可持續(xù),而且別人可以學。我覺得盛大的模式也說得出來,大家都可以想,都可以學。
這四家公司都在做平臺戰(zhàn)略,所謂的平臺,定義可以有多種,我覺得平臺首先不能簡單理解成狹義的技術層面。它應該是一個綜合的、廣義的商業(yè)平臺,也就是說在它的品牌之下,在它的體系當中,插什么長什么,長什么活什么。
現在看互聯網公司的商業(yè)模式,一個你要么是平臺,一個要么是應用,沒有第三條路。現在一些門戶是偽平臺,這個平臺,是我把我的產品裝到我的平臺上,別人裝不上來。
這是一個大的進步,從做產品,再往上就做服務,再往上就做平臺。現在有若干公司在追求純平臺,這是做大的表現,開始成熟的表現,走向長治久安的表現。
做平臺的另外一個關鍵詞是,你要么開放,要么不開放,很難選擇。你不可以做假開放,因為過去做假開放,設個特定接口,你才可以接進來。比如說Facebook,它是真正的開放,有1500個網站和它聯通,你不管自己在那上面加什么,首先要百分之百兼容。這四個公司,在我看來,還沒有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現在他們也講開放,但都是運營、市場層面的。
誰更具有真正的平臺潛力?從純互聯網角度看,百度顯然是蓄勢待發(fā),但我很失望它現在提出的框計算,還是抱著自己的金娃娃啃,完全沒有放在整個產業(yè)的角度上考慮。第二個顯然是騰訊,但是騰訊自己本身的平臺也沒有打通,還是門戶加IM,再加游戲等;再有一個就是小農思想,好東西,你能做,我也能做,我干嗎讓你做。
他們犯的1億美元錯誤
我曾經說陳天橋犯了兩個1億美元的錯誤,一個是盛大以9170萬美元現金并購韓國Actoz公司,一個是盛大盒子的失敗。
馬云犯的1億美元的錯誤,就是并購雅虎中國,這個錯誤甚至遠超過1億美元。
李彥宏犯的1億美元的錯誤,應該說在“做什么”問題上耽誤了三年之久,他比較早發(fā)力的話,可以提前一兩年進入軌道。他最早沒有做搜索,從2000年到2003年始終在猶豫。
馬化騰犯的1億美元的錯誤有幾個,比如說當時聯眾做游戲的時候,它為什么早不做游戲?為什么讓盛大做?為什么早不做門戶?另外,他沒有在Web2.0革命中及時出手,他現在犯的錯誤和搜索一樣,晚動手了兩三年,現在說搜索什么的,都要花巨大的力量補貼它,甚至都不是質量之爭,就是一個市場被人占了。
這四家公司有著共同的軟肋:CEO十年沒有變過。一個人的聰明才智,一個人的強弱,做了十年,應該都用光了,角色應該變換得快一點,他們現在更適合做董事長這個級別,他們做CEO,或者做首席體驗官,都不合適了。因為你那個位置,別人是沒法跟你抗衡的。結果你的強在繼續(xù)發(fā)揮,但是它已經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了,但是你的弱沒有一種新的力量來糾正,這也是外國公司為什么CEO要十年或者三五年就換一換。我為什么推崇攜程,因為它的CEO換了很多,對公司沒有影響。
強人和狂人差別很大,強人不一定是咄咄逼人,不一定是那么鋒芒外露,但是他有綜合素質,他能帶一個隊伍,用一種很好的規(guī)則,讓大家的游戲持續(xù)不斷,這樣的強人更能干。
標簽:馬化騰 李彥宏 馬云 陳天橋 互聯網十年 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