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琪的成功印證著比爾·蓋茨的一句名言:只有業余的才是最專業的。
這個學計算機專業、短短10年內在全球建立65家連鎖分校、每年培訓學生超過30萬人的“環球雅思”之父,用他的創業實例為我們講述了創業的要領。
把握機會:與雅思“結婚”
關于把握住機會,是所有創業者成功的第一步。張永琪認為現在的很多機會在許多人看來很平常,這其實是不用心留意的表現。談到張永琪的創業機會,這還要從他與雅思的“結緣”講起。
張永琪創辦雅思培訓是非常偶然的。他學工科出身,畢業后進入政府部門工作,而且一干就是7年,直到他準備移民出國。
以前申請移民比較簡單,只需要15分鐘的英文表述即可。但張永琪說自己比較“倒霉”。趕上那批人特別多,平常為二三十人的申請隊伍一下子暴漲到一百多人。考官寄給張永琪一封信,要他參加一個叫做雅思的考試,當時比較流行的是托福,對雅思了解的人少之又少。
當張永琪得到通知后,去書店尋找相關書籍,但發現連賣書的老師都不知道這個考試。在這種情況下,他只能選擇“被裸考”,結果出乎他的意料,竟通過了。
這時候,他就想,如果把自己的一點點經驗寫成一本書,也許能夠幫助許多人——這就是后來的《如何準備雅思考試》這本書。這本書對別人來說只是一本小小的參考書,而對張永琪來講,卻是他創業的開始,進入一個職涯新領域的開始。
談到一直從事的雅思教育行業,張永琪經常會說:“既然已經和雅思‘結了婚’,那么我就要像對待妻子一樣,不管苦和累,都要忠誠它一輩子,而且要把它發展得越來越好!”
學會推銷:一本“小冊子”中的市場
每個創業者都離不開市場營銷,都要從推銷自己的產品做起。
那時候,張永琪的產品并不是書,而是一本自己復印的小冊子。這個小冊子要怎么去賣,才會發揮他的價值呢?他跑到使館門前,這里有大量的“產品消費者”。當時的他并未想太多,只有一個想法:“我能不能把這個東西賣出去?如果有人買,那么就是對這本冊子的認可。”
雖然張永琪覺得挺不好意思的,但他逼著自己,鼓起勇氣向排隊的申請者推銷小冊子。一本冊子8.8元,一天大概是賣了5本,總共加起來40多塊錢,雖然沒有靠著這個發大財,但的確是賣出去了。“我的小冊子很有用,幫助了他人。”
當時張永琪又想,如果這些冊子能成為一個系列,也就是說更加細化一些豈不是更好?張永琪說:“不管企業是橫向發展還是縱向發展,每一個細微的產品開發首先都要經過在市場中的推銷來進行檢驗,要以顧客的需求為基準,站在他們的角度來進行推銷。可以說‘環球雅思’也許業務不是最大、最多的,但個個‘有用’。”
面對危機:改變自己
剛開始創業時也許只有四五個人,這幾個人的性格特點大家也都彼此了解。但是當企業達到100人、1000人時,有的員工可能喜歡你、想學習你,但是有的員工可能不喜歡你。在張永琪看來,企業需要各種人才,你不可能改變別人,你唯一的選擇就是改變自己。
2005年,環球雅思有8位優秀的老師,他們與張永琪相伴多年,支撐著這個品牌向前進。有一天,其中的5位老師同時告訴張永琪:“校長,我們很敬佩你,也非常喜歡這個環境,同時在這里也得到了很多,但是我們覺得在這里沒有更大的發展平臺。”一夜之間,所有的老師都離開了。這對于張永琪幾乎是個致命的打擊,因為做教育行業的,老師是核心資源。
張永琪陷入了沉思。但第二天一大早,張永琪準時到達辦公室,他決定改變自己,他要走出去,而不是僅僅埋頭苦干。首先他投入了巨大資金去宣傳老師,他專門請明星攝影師為老師拍照,并為他們制作一個專輯,其中包含他們的愛好、特長、人生格言等,形式活潑、青春、健康。此時,張永琪第一次站到了媒體前,目的就是為了告訴所有人:這些都是“環球雅思”的老師,我們是一個大家庭。
這樣一來,學生有了各自喜歡的老師,同時也給老師帶來了榮譽感和歸屬感。從此,張永琪的老師再也沒有一個人離開他,而且所有的學生帶著一種仰慕的心情,聽老師的精彩講座,更加深了對學校的印象。
選擇創業,就要擔起責任
關于創業,張永琪的觀點是,創業對于大學生來講是一次難得的體現自我價值的時機,但創業是一條高難度、高壓力、高風險的道路,一旦選擇了,就意味著選擇了更多的責任。
首先,以大學生所擁有的資源與自身的條件來講,應從小處做起。由小做大才是真正的創業,現在雖然賣8元錢的冊子,沒準過幾年就能做到8億。務實的創業,是對你的創業項目負責,更是對自己負責。
其次,對自己的目標要堅持。張永琪在創業的過程中從未放棄雅思考試這個項目,即便他的業務已經延伸到60多個課種,但投入最多、收益最大的還是“雅思考試”。你可以通過多種方法去實現它的價值,譬如對于“雅思考試”來說,你可以去賣相關產品,同時也可以開培訓班。
最后,創業后會發現很多東西都不能專注下來,但一定要記住,要堅持走下去。這個期間需要改變自己的很多性格。創業家其實都是由喜歡開始,卻由不喜歡而堅持的。張永琪對自己的企業談不上喜歡不喜歡,這里包含的是一種社會責任,這種責任會使得他把“環球雅思”做下去。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