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國的很多富豪家族一樣,施特羅家族的故事也是從一位移民開始:1850年,伯恩哈德·施特羅(Bernhard Stroh)帶著150美元和令人垂涎的家傳啤酒釀造配方從德國來到底特律。他推著獨輪車挨家挨戶推銷他的啤酒。
到了1890年的時候,他的兒子朱利葉斯和小伯恩哈德已經把啤酒賣到了五大湖周邊地區。后來,朱利葉斯把啤酒廠改造成冰淇淋和麥芽糖漿生產廠,讓全家撐過了禁酒時期。
上世紀80年代,施特羅啤酒公司迎來大發展,成為美國發展最快的公司之一,同時也是美國第三大啤酒公司,僅次于上市巨頭安海斯-布希(Anheuser-Busch)和米勒(Miller)。施特羅家族擁有該公司全部股份,當時《福布斯》估計這筆財富至少價值7億美元。如果走勢與標普500指數一致,那么該家族現在應該擁有大約90億美元財富。
但如今,無論是作為家族企業還是集體財務實體,施特羅啤酒公司都已不復存在。該公司已經被拆分出售。信托基金把最后一分錢都發給了股東。雖然還有足夠多的錢供第五代家族成員過上很多年的舒適生活,但該家族似乎注定富不過六代。
“我們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決定向全國擴張。”家族第五代成員、前施特羅啤酒公司員工格雷格·施特羅(Greg Stroh)嘆道,“這就像是拿著大刀片參加槍戰。一點贏面都沒有。”按照他的說法,一切均屬必然,但事實并非如此。一些地區性家族企業型啤酒公司至今仍然興盛,例如英格靈(Yuengling)和舍爾(Schell),而其他的,比如奧林匹亞(Olympia)和哈姆(Hamm)家族的公司已經被售出。施特羅家族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最大競爭對手庫爾斯(Coors)家族在當時也渴望把他們的地區性平價啤酒變成全國著名品牌,但現在他們依然位列福布斯美國富豪家族榜前100名。
施特羅家族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他們的故事令人警醒:打造長久不衰的家族企業非常困難,由盛入衰卻驚人地容易。
在成立后的頭100年時間里,總部位于底特律的施特羅啤酒公司遵循以下幾個基本原則:尊重客戶,尊重員工。前者意味著以工人階級的價格迎合美國中西部工人階級的口味(二戰期間啤酒花和小麥的短缺使美國人習慣于喝口味更淡的啤酒,于是施特羅家族摻水沖淡了伯恩哈德·施特羅的珍貴配方),后者意味著把每位員工當成家族榮譽成員來對待。約翰·施特羅(John Stroh)曾在艾森豪威爾執政時期帶領公司實現了銷售迅猛增長,他的侄孫格雷格回憶說:“他因為經常在啤酒廠里走動而出名,他記得住所有人的名字。那時員工們愿意為這個家族赴湯蹈火。”仿佛是為了將顧客與公司聯系起來,每個啤酒瓶上都有施特羅的簽名,上方是獅子形象的家族徽章。公司銷售量隨著戰后底特律的發展而飆升,從1950年的50萬桶一下增長到1956年的270萬桶。
巨大的變化在上世紀80年代初來臨。約翰·施特羅在1967年改任董事長,把啤酒公司的控制權交給了他的侄子彼得,后者在1980年就任公司CEO。和約翰一樣,彼得也有一個發展計劃,但并不是漸進式的:他試圖通過收購來實現發展。1981年,彼得收購了紐約的啤酒釀造商F&M Schaefer。和施特羅啤酒公司一樣,F&M Schaefer由一位德國移民在19世紀中期創建,也是向地區性顧客出售低價啤酒(該公司的著名廣告語:“當你面對不止一種啤酒的時候,Schaefer就是你的選擇。”)。次年,在被家族成員形容為“蛇吞象”的收購交易中,彼得押上整個家族企業,借款5億美元(當時施特羅啤酒公司的賬面價值只有1億美元)收購了密爾沃基的約瑟夫-施利茨啤酒公司(Joseph Schlitz Brewing)。
一夜之間,施特羅啤酒公司成為了美國第三大啤酒商,擁有七間啤酒廠,業務遍布全國,媒體也給予了高度關注。1988年,《福布斯》估計該公司價值7億美元,并將施特羅家族列為當時美國最富有的家族之一,由30位家族成員共享這筆巨額財富。
彼得希望把施特羅啤酒公司打造成蒸蒸日上的全國性啤酒釀造商,但他的宏偉理想未能實現。該公司錯過了那個時代最大的行業趨勢:輕啤。施特羅啤酒公司的核心產品——價格便宜、口味清淡、富含卡路里的啤酒雖然很不錯,但由于背負著沉重的債務,該公司的廣告支出無法與更龐大的競爭對手安海斯-布希和米勒相比。既然不能通過廣告宣傳來刺激需求,施特羅便把目光對準了價格,15罐裝只要12罐的價錢,30罐裝只要24罐的價錢。雖然后者賣得很好,但不足以挽救利潤率的下滑。
同時,科羅拉多州一個野心勃勃的家族開始闖入施特羅啤酒公司的市場。“施特羅和康勝啤酒公司(Coors)成為了競爭對手,”曾在特羅啤酒公司工作了12年的前主管級員工斯科特·羅澤克(Scott Rozek)說,“那時,在由三家啤酒公司把持的行業里出現了四家大型啤酒釀造商,但市場確實只容得下三家。”到上世紀80年代末,康勝超越施特羅成為美國第三大啤酒公司。
1989年8月,施特羅啤酒公司開始裁員。這家曾把員工當成家人對待的公司解雇了300人,占到其白領員工的五分之一。“我不得不放棄了營銷研究部門五分之四的員工。這真是令人心碎。”該公司營銷研究部前主管埃德·本菲爾德(Ed Benfeld)回憶說。
次月,彼得·施特羅(卒于2002年)同意以4.25億美元的價格,將家族企業出售給康勝。但康勝臨陣退縮,在幾個月后取消了這筆交易。“這與盡職調查和比爾·庫爾斯(Bill Coors)個人決定有關。”業內刊物《啤酒營銷者觀察》(Beer Marketer's Insights)的資深編輯本杰明·斯坦曼(Benjamin Steinman)說,“背后有很多故事。”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