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ews9月15日特稿,千橡集團董事長兼CEO陳一舟受田朔寧先生邀請,在寬帶基金年會上發表演講,以下為發言摘要。
互聯網創業在中國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業界經常有“三座大山”的說法。 因此在中國創業要比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更難。但正因為艱難重重,我們更有必要探討如何增加創業成功的概率。
我這里的成功定義為企業成功的退出,投資人得到至少3倍的回報。以這個定義為標準,一個創業公司成功的幾率很小。如何成功?做千橡的8年來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我這里講三個關于成功的基本要素,和各位創業者探討。
第一個要素 堅持
我喜歡問我們公司的新人一個問題:在某一專業,必如說某項樂器,某項體育項目,要成為世界級的專家和競技者,需要花多長時間?有同學說十萬個小時,但這顯然不符合正常的邏輯,因為如果平均每天花費3小時,那么需要100年。 正確答案是1萬個小時,這在暢銷書《Outliers》中有談到。
計算下來,如果花費1萬個小時來達到目標,每天付出3小時,那么達到世界頂級水平需要8-10年。 我喜歡問的第二個問題,是為什么是“1萬小時“,而不是5千或者3萬。 答案是,對普通人來,1萬個小時的練習,意味著人類堅持的極限。只有到了極限,你的競爭對手才會逐漸放棄,你才有可能脫穎而出。
拿彈鋼琴為例,你會發現很多和你一起學琴的人,彈著彈著就放棄了。真正能達到1萬個小時的人寥寥無幾,而達到了,如果天分足夠,可能就是世界級的專家。
因此我要說,成功的第一個條件就是堅持。 要成功,就要把你的競爭對手甩在后面,而這一點上有時候就是靠時間來“耗著”,等別人沒有耐性、堅持不下去了、自亂陣腳了,找別的、更大、更時髦的領域去了,那么你很有可能就是堅持到最后的勝利者。
第二個要素 謙虛
在中國開辦互聯網公司,成功很難 (定義見前面)。目前所有拿到錢的創業企業中,能夠達到這一目標的不超過10%。
為什么要說謙虛呢?千橡到現在開了8年,8年來一路上我們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每一次心里感覺非常好的時候,幾乎馬上就倒霉了。
例如我們2003年最開始做無線增值業務,當時月營業額非常高,最高每月達到600萬,對于一個只有幾十人的公司而言是非常大的收入,我們非常興奮。但是,后來大家知道,因為整個行業的基礎不牢,2006年以后我們自己的無線增值業務以及整個SP行業都迅速下滑;
2006年Web2.0熱潮的時候,我們是個旗幟,貓撲要上市的消息叫的很響。 但是由于擴張太快,基礎不牢,也擱置了。
幾次下來我的總結是,成功是小概率事件,來之不易。 取得階段性勝利后,在對市場和公司自身能力的判斷時特別容易失誤,這個時候,一定要“夾著尾巴做人”,千萬不能得意,因為勝利的時候,失敗就在不遠處等著你。
第三個要素 警惕失敗
我很景仰的一個人,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說過,“我最希望知道的事情,是我會在哪個地方死掉,然后我就不去那個地方”,大部分人對這句話是會心一笑,覺得有理,過幾天再一問,卻也不太清楚為什么有道理。 最開始我也沒有完全想明白這句話,但是我認為這樣一個牛人說這話必然有其道理,就不斷的想,最近我琢磨出來為什么了。
一個創業者有兩種方法提高成功機率:一是不斷地做正確的事情增加成功率,二就是避免錯誤的事情降低失敗率。 知道“我們會在哪個地方死掉”然后“不去那個地方”,就是要降低失敗率。
大部分公司是怎么死掉的?表象的原因多半是因為錢花完了。 但是,沒錢只是表象,是很多其它更本質的原因決定的。 中國人在治病的時候是“治本為先”的邏輯,首先去思考更本質的問題解決辦法。
但是我的想法是,解決本質問題非常難,如前面兩個要素所說,成功本來就是小概率事件,好比治病要治本不容易。 在沒有辦法解決根本問題的時候,就先治標。感冒了先吃片阿司匹林,先把癥狀挺過去, 幾天之后,身體的自然抵抗力基本就能把感冒搞定了。
舉個例子:丁磊在2000年跟我說過,他當時上市如果再晚幾個星期,當時就沒法上市成功。如果當時丁磊沒有成功上市,那么我說不好他現在做什么,肯定還是個牛人,可能對互聯網失去希望,干脆去養豬了吧。 所以網易當時治病先治了標,有了錢,多挺了幾年,機會來了,抓住了,公司就做大了。
成功既然是很難的事,與其強行去提高一個小概率事件的幾率,有時不如把失敗的可能性降低。 既然我們知道互聯網創業失敗的概率是90%,而且只有那么幾種辦法導致失敗,那如果能夠想辦法把它降到80%甚至70%,就相當于把成功的概率增加2到3倍!
成功好比一個棒球運動員面前以光速飛過來的棒球,不容易打個正著;失敗是一天到晚都緩慢飄到眼前的氣球,容易識別,也容易打到。 如果關注氣球,把所有的氣球都打光了,剩下的就都是棒球了,水平再差,不斷的打,有一天某個棒球也會被你擊中。
當你每天花大把時間去琢磨如何追求成功時,留出10%的時間來考慮如何避免失敗,這樣你成功的幾率會高好幾倍。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