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鬧的街頭,四五個大嬸正高聲談論著一項能夠迅速發家的大生意——做PE。
“最早帶我入行的那個小郭,去年一年掙了3000多萬。”一位叫徐潔(化名)的大嬸說。
“那位姓郭的現在在哪兒呀?能介紹我認識嗎?”本報記者問。
“這個人家要求保密。再說,他已經移居馬來西亞了,掙了錢就不用呆在國內了,外國多好啊。”徐潔道。
這是發生在街頭巷口的一個真實的小故事,記者偶然聽到幾個大嬸在談論PE,還以為聽錯了,湊上去一問,人家解釋說,“PE就是私募股權,這是國外的一個東西,馬上就要進入中國了”。
PE“飛入尋常百姓家”
當本報記者不解的問PE是什么東西的時候,徐潔說:“PE是個新東西,剛進入中國,你現在不懂,但你知道克林頓吧?美國總統。你知道梁錦松吧?香港財政司的司長。他們都在做PE呢。”
說著,徐潔拿出了一家PE公司的宣傳冊。
前幾頁,首先介紹了什么是PE,PE怎么賺錢,都有哪些人在做PE。記者在冊子上看到了媒體有關報道的鏈接,還有吳尚志、閻焱、王忠民等PE領域投資者、專家的照片以及他們所在單位的介紹。
看到記者遲疑、猶豫、百思不解的表情,徐潔有點按捺不住:“小伙子,你會電腦嗎?”
記者答:“會,我隨身帶著呢。”
徐潔道:“那咱們隨便找個喝咖啡或者喝茶的地方,有無線,可以上網,我在電腦上演示給你看。”
“哎,對了,小伙子你現在掙多少錢?”徐潔問。
“掙不了多少錢,很少的。”記者慚愧的說。
“你肯定不如我掙得多,你看我現在,去年我往這個PE基金賬戶里打一萬四,今年已經翻倍了,兩萬八。但除了這個收入,我每介紹一個人投資這個 PE,還能提成8%,光靠這個提成,我都掙了幾十萬了。因為這是穩賺的錢,大家都搶著進來呢。我這現在就只有兩個名額,多了沒有。而且每個人只能憑借身份證投資一萬四,想多投都不行。”徐潔一時說得興起。
記者還是有點懷疑:“這能掙錢嗎?”
“小伙子我還告訴你,你今年投資了一萬四,如果賺不了錢,我負責還給你,我敢打這個包票。而且這家PE公司還上了保險,保誠保險給他們承保呢,所以我們不用擔心虧錢的事兒。”徐潔胸有成竹。
“現在你買的這個基金叫什么名字來著?不好意思我剛才沒有聽清楚。”記者問。
“這是一個英國的基金,簡稱叫做WHC,英國白宮資本。”徐潔說。
記者要求再看一個那個基金介紹,白宮資本的英文名字叫做 White House Capital。創始人為連氏家族,該基金在新加坡、英國等地均設有辦公室。
中國的客戶,“凡是買了他們基金的,每人還有享有一次去馬爾代夫開年會的機會,他們在澳門還投資了一個賭場的項目。”徐潔補充說。
“我要是想多投一點的話,該怎么辦呢?”記者追問道。
徐潔說:“沒辦法,每人只能投資一萬四,他們投資很謹慎的,除非你借用別人身份證,還能再多投一萬四。其實,本來還有當這個PE基金的股東的機會,但是現在沒有機會了,已經截止了。”
記者問:“怎么當他們股東呢?”
徐潔答:“早些時候,一次性投入7萬,就可以當他們的股東,一年之后收入翻倍,回報14萬。另外還贈送4家即將在國內上市的公司的原始股,這個能保證賺20萬,加一起三十多萬。”
徐潔又說:“人家是國外的基金,投資了全世界很多項目。等到項目一上市,就能賺很多錢。PE投資就是我們的錢,集中起來,然后去做大項目,賺到錢再分給我們。PE才剛進入中國,現在投資他們還比較容易,以后想投資可能機會也沒那么多了。”
正說著,街邊的公路上停下了一輛黑色轎車,一位大嬸走了出來,徐潔跟她很熟識,跟我介紹道:“看到沒,她也是投資PE,也賺了很多錢了,在這邊有好幾套房子。”
徐潔跟她寒暄了幾句有關投資PE的事兒,然后那位從黑色轎車出來的大嬸就開車離開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