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近中秋,那一輪月亮又要圓滿了,大大小小的食品店鋪又擺上了花花綠綠的月餅。過中秋節(jié),不說月亮,也不談月餅,總之會讓人感到淡然無味。
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一離不開天的象,二離不開人的吃。國學大師錢穆先生一生研究中國文化,他說天人關系是打開中國文化大門的鑰匙,食品文化正是天人關系的結合點。這里所說的天,實際上是歲時的概念。2000多年前的孔子就曾說過“不時,不食”。中國人什么時候吃,吃什么東西,為什么吃,怎么樣吃,這背后都有悠久的根源和深奧的道理。
自從唐高宗李淵八月十五那天,舉著吐番人進獻來的芝麻圓餅,用手指著月亮,說了一句“應將胡餅邀蟾蜍”之后,餅和月就結下了不解之緣。
月亮給人們帶來多少遐想,月餅又給人們帶來多少回味。
月亮文化
中國人在對月亮的崇拜、想象、賞玩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心理、獨特的情感,這心理和情感是細膩的、柔美的、感傷的、內斂的。中秋節(jié)是關于月亮的節(jié)日,別的節(jié)日都喧囂熱鬧,惟有中秋,寧靜深遠。
中秋節(jié)始于唐,唐明皇八月十五游月宮只是個傳說,可唐代的大小詩人沒有不寄情于月亮的卻是事實。一本全唐詩,幾乎處處見月,竟沒有一首是寫太陽的。不論是“長安一片月”,“月出驚山鳥”,還是“明月出天山”,“月上柳梢頭”,似乎只有月亮才吸引眼球,才給人靈感,才與人生相伴相隨。唐以后,宋元的明月愈加華美凄清,什么“月波疑滴”、“月洗高梧”,什么“離宮吊月”、“流煙淡月”,還有“雞聲茅店月”、“和月宿蘆花”,這一脈相承的月亮情結,已經揭示出中國文化中的柔性傾向。
我們期望光而不耀致中和,我們喜歡月光似水而長存。我們的歷法即從月周而復始的缺而又圓中悟出,我們的哲學從月亮的空與有、虛與實、形與神中提煉。那顆高懸碧空、心跡朗朗的圓月,正是一顆中國心。中國人的風韻、中國人的審美、中國人的情態(tài)、中國人的思維,全在那輪月亮的涵蓋里,一句話,中國的古老文化就是月亮文化。
我們最大的非遺不是別的,而是我們對月亮的領悟和理解,是我們獨有的中秋節(jié)。中國人用幾千年的時間累積、演繹的月亮文化,內容之豐厚、內涵之深廣,才是奉獻給全人類的一份寶貴遺產。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我們今天知道,外國的月亮并不比中國的圓,“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月餅文化
中國餅的歷史,如果從殷周時的聞太師餅計,已經有3000多年。有說月餅是楊貴妃命名的,但月餅一詞最早的文字記錄見于南宋,最早被賦予團圓之意是明代。明劉侗說,“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明田汝成說,“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明清以降,月餅制造,日愈精良,巧名異狀,品種繁多。
食品文化,是附著在食品上的全部文化,包括食品本質、審美體驗、情感活動、社會功能等,也包括它的食材、配方、工藝、口味、造型和包裝。千百年來,月餅同中華飲食一起發(fā)展,經千錘百煉,各地區(qū)形成了京式、廣式、蘇式、滇式等十幾個大小邦式。首先,月餅一定要圓形,中秋才用、才吃,其次,月餅一定要分食、共食,具有團圓寓意。這是月餅的隱喻性特征,說明月餅早已不是一種普通的吃食,而有其精神符號意義,月餅的禮品性也絕不是自今日始,而有其深遠的歷史淵源。
盡管現(xiàn)在比月餅好吃的東西有的是,可以拿來送禮的東西也不少,可人們在中秋前夕,還是要吃一塊月餅,給親人朋友送一點月餅,這樣才踏實充盈,才有幸福感、歸屬感,才像一個中國人。月餅這一食文化和食風俗的深入人心,是月餅長久的真正緣由。
月餅同中秋的月亮一起,已經融入了我們的生活,我想這也是月餅被稱之為國餅的緣故吧!
月餅是中華先民智慧和技藝的結晶,月餅還會繼續(xù)與時偕行、創(chuàng)新發(fā)展,甚至發(fā)生意想不到的變化,但它將會是中國人永遠喜歡的傳統(tǒng)食品和節(jié)日禮品。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chuàng)業(yè)者、創(chuàng)業(yè)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chuàng)業(yè)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