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余年歷史的《牛津英文詞典》以網絡版的方式結束了“貨架壽命”;全球最大連鎖書店巴諾書店準備掛牌出售“老字號”;《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巴西日報》等百年老報最終沒能熬到新世紀的首個十年……一場以技術為引擎的浪潮正在迫近傳統出版業,千百年傳襲至今的書籍面貌、閱讀習慣、書業形態都可能因此而動搖。
眼下,“電子閱讀器”正沖鋒在最前沿。以亞馬遜的kindle、索尼的Sony Reader和蘋果的iPad電腦為代表,這種形狀大小都頗似傳統書籍的閱讀設備,2009年起開始風靡全球。中國也未能置身世外。漢王科技、中國出版集團、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中國移動、盛大文學等也都不甘人后,紛紛將電子閱讀視為出版新生力量。
今年的香港書展、上海書展、南國書香節以及北京圖書博覽會,數字出版首度被開辟為單獨展區——宛若一夜之間,數字出版成了出版業的“新寵”。數字出版急速趨熱的過程是否暗藏危機?雄心勃勃的數字出版,能否成功宣告傳統出版成為歷史?
作家
這是一場傳統作家與數字出版的博弈
作家王躍文擁有一臺電子閱讀器,對于這個“新東西”,他的評價是“方便”。
電子閱讀器確實方便。它便攜、儲存量大,可存上千本書,重量不過幾百克,并且能在幾秒鐘內就完成搜索;它還代表高科技、新時尚,成為年輕人、成功人士追逐潮流的標簽。但對于電子閱讀,王躍文卻怎么也愛不起來。
“朋友們說,一打開手機、電腦,就?吹轿业淖髌?墒,這些網站壓根就沒跟我打過招呼,更別說找我簽版權協議了!蓖踯S文坦言,自己一直都在被動地跟數字出版打交道。作品出版之后,有的網站會主動來聯系版權,更多的則是大量小網站在盜版,他就不得不委托律師打假,被迫走上維權路。
面對鋪天蓋地的網站和防不勝防的網絡盜版,王躍文和他的作家朋友都有同樣的感慨:真是既茫然又無措!按蠹矣X得數字出版不像傳統出版,多少印冊都能有直觀感受。在網絡上,你看不見摸不著,這讓版權保護成為很嚴重的問題。面對電子閱讀我們缺少監控手段,甚至連電子書到底發行多少都無從統計。”
而這,并非王躍文的個人感受。根據易觀國際的調查,目前國內1400多家電子網站中真正擁有版權的只有4.3%。前不久上海書展的論壇上,盛大文學總裁吳文輝的發言也提到,據不完全統計,現今文學盜版網站的數量約為53萬家,每年盜版市場總規模高達50億元。
除了盜版,網絡版權的低廉態勢也令作家們很是“鬧心”。王躍文透露,數字出版的版稅連傳統出版的百分之一都不到,如果一部長篇小說靠傳統出版可以獲利100萬的話,電子閱讀的版權收入也就1萬元。“在版稅收入方面,電子閱讀這一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這幾乎就是當下數字出版的不良生態:整體混亂無序,盜版打而不絕,正在危害著正規網站和傳統作家的權益。一方面,盜版令傳統作家對數字出版望而卻步,另一方面,又使文學創作的價值難以通過版稅合理歸位。即便是對出版冠以“數字”的華麗外衣,“內容”仍然是出版的核心競爭力。如果無法讓作家這一內容創作群體感到尊重與信賴,恐怕數字出版不論技術上多么花哨,都難贏得出版的明天。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