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商
六折“警戒線”是出版產業鏈的關鍵
“數字出版雖熱,大家卻不明白應該怎么做”,當下的數字出版讓99網上書城總裁黃育海想到“混亂”兩字。
作為出版人,黃育海發現法蘭克福書展、倫敦書展以及國內各大書展上,同行們都在談論數字出版,而且幾乎是“共識”地認為數字出版代表了未來的發展方向。但是,國內外對數字出版的理解似乎并不一致。首當其沖就體現在電子閱讀器上。黃育海認為,國內的電子閱讀器有的在里面綁定某一部書,有的則是綁定若干本,這與亞馬遜、索尼閱讀器具有即時下載新書的強大功能完全不同。如果缺失了新書下載的功能,電子閱讀器就會偏離數字出版的發展方向,會變味成為“禮品”,就更別提替代傳統的紙質出版了。
“過去我們的書架上擺滿了一本本的書,難道未來要把一本本書替換成一部部閱讀器嗎?”在他看來,廣大讀者選擇書,首先看中的就是作者和內容。所以就要建立一個巨大的數據庫,并使其具有不斷獲取新書版權的能力,目前顯然并非單個出版集團所能達到。“盡管現在包括盛大、中文在線、漢王和中國移動都在試圖搭建這個平臺,但據我所知,整合的難度相當大。”
“關鍵在于數字出版行業的盈利模式并沒有建立起來”。黃育海說,出版首先是內容產業,然而這個基本原理卻被正在整合平臺的各方忽視了,最具體的表現就在對電子書的定價上。現在,國內對電子書的定價一般只是紙質圖書的10%,這完全無法體現作者和內容供應商的價值和利益。而在美國,電子書定價不得低于紙面圖書的六折是一項行規。六折,成為保護作者和出版社現有利潤的“警戒線”。因為一本書的直接成本主要由三方構成:一是作者的版稅,約占10%—12%;二是紙張印刷費用,約占20%—25%;出版商的利潤則在20%—25%。如果電子書也按這個結構來切分,不過是將紙張印刷的部分轉移給網絡運營商,作者和出版商的原有利益則保持不變。
“數字出版的完整產業鏈應當包含作者、出版商和網絡運營商三個部分,誰也不能替代誰。作者盡心創作,出版商發現作者,運營商將文本變成數據出版的格式,建立數據庫,并做好推廣工作。只有三者各司其職,各有所獲,數字出版才能健康發展。”
不過,現實并非如此,“越位”正成為國內數字出版的一種潮流。由于業內對數字出版前景一片看好,令電子閱讀器一躍成為人人都愛的“香餑餑”。“打通產業鏈”成為參與者共同的雄心壯志。這里面既有傳統的出版機構,也有網絡運營商,還有終端制造商,有人形容“連種棉花的都來做棉衣了”。其實,成功并不一定求大、求全,無可替代的專業優勢往往成為競爭中的法寶;而盲目擴張的教訓也比比皆是,一哄而上最終往往難逃一哄而散。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