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發展集團與中國建筑昨天簽訂合作協議,將在未來3年內投資200億元,與海淀區、昌平區政府一道,共同開發建設中關村北部產業帶,重點開發海淀北部地區基礎設施、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等擴展區域。新開發項目建成后,有望實現年產值近700億元。
作為市委市政府圍繞中關村示范區產業促進和園區發展而搭建的投融資平臺和市場化統籌平臺,中關村發展集團在昨天又多了一個央企的合作伙伴。中國建筑向中關村發展集團注資3億元,成為中關村發展集團的戰略投資人。中國建筑還出資5億元,和中關村發展集團共同成立開發中關村北部的項目公司,開發區域達到240平方公里。
中關村發展集團董事長于軍透露,雙方將聯合開發建設中關村生命科學園三期,并圍繞園區發展需求,建設相關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預計未來五年滾動投資200億元以上。
此次開發的中關村北部產業帶,位于海淀區北部和昌平區南部,是中關村示范區在“十二五”時期重點開發建設的研發服務和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十二五”期間,本市通過對北部地區未來科技城、軟件園、生命科學園、環保園、永豐產業基地等空間資源的整合,將打造生態良好、用地集約、收入超過萬億元、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高端產業集群帶。
中關村發展集團一直在積極推動央地合作。截至目前,中關村發展集團已與中航投資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產業投資、搭建中關村投融資平臺等方面開展合作;與中國鐵建達成合作意向,擬共建中關村高端醫療器械產業園。
相關新聞
中關村人才特區建設政策落地實施
8家企業與高校結對子 鼓勵人才雙向兼職
本報訊(記者 董長青)“以前找高校的教授專家合作,基本都是企業在私底下找。現在由中關村創新平臺統一組織雙方簽約,說明這種合作是得到鼓勵的。”在與清華大學簽訂聯合研究項目的合作協議后,德威華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袁國文如是說。
昨天,中關村示范區內的百度等8家企業(院所)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結成了“對子”,結對雙方將開展人才共同培養、雙向兼職和聯合研發。
比簽約更為重要的,是政府對中關村示范區人才在校企間流動的鼓勵。中組部等中央部委和本市在聯合發布的《關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人才特區的若干意見》涉及了人才培養和人才兼職的2項政策。本次聯合簽約,標志著這2項人才特區支持政策的“落地”。
在8個簽約項目中,北京大學和北京未名凱拓農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攜手,未名凱拓的鄧興旺等多名高層次人才將在北大擔任兼職教授,北大的研究生將到未名凱拓實踐、實習。根據政策,與企業、科研機構開展聯合培養工作的招生單位,在招生計劃方面予以適當的支持和傾斜。由高層次人才創辦的或與高校、科研機構聯辦的企業及科研機構,在重點領域設置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其他幾個“對子”大多選擇了項目合作。北京工業大學和北汽福田開展電液混合動力汽車性能試驗聯合研究項目的研究,德威華泰和清華大學就城市污水能源回收處理新工藝關鍵技術項目展開聯合研究。
根據政策,中關村人才特區內高校教師、科研院所研究人員可以創辦企業或到企業兼職,開展科研項目轉化的研究攻關,享受股權激勵政策;在項目轉化周期內,個人身份和職稱保持不變。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可以到高校兼職,從事專業教學或開展科研課題研究。
在簽約大會上,中關村創新平臺還發布了試點單位人才互動需求,公開征集有合作意向的單位或人才。中關村管委會人才處處長李志磊表示,中關村示范區內的企業或高校,如果對校企人才合作有需求,都可以向中關村創新平臺申報,平臺將定期向社會發布需求情況。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