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路上走親訪友的來來往往,耳邊鞭炮聲此起彼伏,安徽太和縣返鄉創業的“80后”農民工張云海先是給村里的叔伯大爺們拜年問好,隨后就窩在家里打開電腦,上網查詢有關大棚蔬菜種植方面的資料。
在一片白色的蔬菜大棚旁邊,兩間低矮的房屋看起來像是臨時搭建的簡易小棚子——這就是張云海的家。
廣東東莞打工8年后,張云海沒有像大多數伙伴們一樣,回到村里建一院高大亮堂的房子,再繼續外出打工,而是選擇把多年來打工的積蓄、結婚建房的開銷,全部投到了大棚蔬菜的種植上。如今,他和妻子以及兩周歲的女兒便住在這兩間簡易小屋里。
屋旁的幾畝蔬菜大棚凝聚著張云海返鄉創業兩年來的全部心血。雖然外面是零下幾度的寒冬,記者走進大棚,感覺到里面溫度略高,空氣溫暖濕潤,綠油油的蒜苗、芹菜、青菜等長勢旺盛,蒜苗已經到了收獲期,張云海的父親和一名村里的雇工正在大棚里忙著拔蒜苗,張云海的妻子一邊看護著兩歲的女兒,一邊把剛拔下來的青菜裝到筐里。
和記者聊起兩年來返鄉創業的經歷,張云海心中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創業中因經驗不足造成的慘痛教訓,雖然讓他經濟上遭受重創,仍覺得很值;能和父母妻子一起生活的幸福,是他返鄉創業最大的收獲;在貸款中遇到的吃拿卡要,則令他無可奈何。
張云海告訴記者,種植大棚蔬菜,收入不再像打工上班穩定。打工時不管刮風下雨,工資都是按時月底發放,種植大棚蔬菜,一畝地一般能收入一萬七八千元,風調雨順能收到兩三萬元,但風險很大,其中自然災害是最令人頭疼的。2010年春季大雪,其中一個大棚被壓塌,一棚子的辣椒、西葫蘆全被凍死,損失了1萬多元;到了秋季,又被淹了一個棚子,損失七八千元。“一些有關大棚種植的書籍教材或專家經驗,只能作為參考、不能全信,也不能不信,還要根據本地的土質、溫度、濕度、降雨等情況進行摸索。”
雖然收入不穩定,但他認為返鄉創業的選擇是值得的。他說:“以前在東莞打工時,每天上班下班,日子過得像機器人,單調枯燥。回到老家,最大的收獲是有了家的感覺。我父母都已經60多歲了,小孩子才兩歲,一旦有誰頭疼發燒,我可以在身旁照顧很方便。一家人團聚在一起,這是最讓我感到幸福快樂的。”
“如果資金充裕,我打算擴大種植規模。”張云海告訴記者,多年打工雖然有所積蓄,但大棚蔬菜相對傳統農業而言投入較大,僅僅靠自己投入資金不足,想貸款手續難辦,而且貸款期限為一年,資金周轉不過來,只能從親戚朋友那里借了四五萬元才把大棚搭建起來。
“我把親戚的借款還清后,資金太少了。我決定暫時減少種植面積,把原來的五六畝的大棚減到一兩畝,讓妻子在家打理,我自己去附近做建筑工人,等到掙了錢以后,再回來投入到大棚蔬菜中。”他說。
安徽大學管理學院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翟年祥教授分析說,對于農民工輸出地而言,農村空巢化問題是長期困擾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難題。農民工返鄉創業是一個積極的信號,不僅有助于緩解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等問題,還可以為農村的現代農業及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尤其是那些具有一定的教育水平和經驗閱歷的返鄉民工,對拉動經濟發展、增加農民就業大有裨益。地方政府應當積極作為,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為返鄉創業的農民工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