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定位之父特勞特將定位理論帶入中國。此后,王老吉、勁霸、東阿阿膠、香飄飄、鄉村基、燕京等一批中國企業成為定位理論的追隨者和受益者。今年,特勞特再次受邀來華參加由定位培訓機構厚德公司舉行的“定位·中國10年”高峰論壇,《創業邦》雜志就中國企業運用定位理論遇到的問題,對特勞特本人進行了采訪。
《創業邦》:初創企業要想進行自我定位,難點在哪?
特勞特:定位分四個步驟:分析所在的市場;分析競爭條件,找出自己的差異點;建立公信力,找出證據支持我們所講述的品牌故事;傳播。對于小公司來說,傳播這一步尤其艱難,因為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他們往往缺乏這樣的財力。我有本書叫《22條法則》,其中最后一條法則就是資源法則。如果你有很好的品牌故事,但是資源不足,也很難做出一個成功的定位。
《創業邦》:定位理論成功的案例都是發生在快消品行業,互聯網行業是否也可以使用定位理論?
特勞特:實際上這兩個行業有很多共性。首先第一步都是要設計出一個大家一聽到就有深刻印象的名稱;第二,制定一個理念,向消費者說明,為什么他要向你購買產品?第三,找到合適的渠道和方式把這套理念或品牌故事講出去。
但是互聯網行業有其自己的特點,首先,根本就不存在創業的門檻,有可能一夜之間就冒出來很多競爭對手,尤其中國是個山寨大國,你要做得好,一夜之間就會出來很多仿效你的人,留給你從容發展的時間是很有限的。而在美國,很多互聯網企業是沒有一個清晰的商業模式,發展目的就是盡快上市,然后發行股票去圈錢。美國的很多企業還在糾結如何實現盈利。
但是有幾個企業的盈利前景還是不錯的,比如Google、游戲開發商、色情網站,還有eBay也能持續盈利,但是其他企業在盈利模式方面還有很大的問題,比如團購。Groupon的理念就是打價格戰,但我認為它只是曇花一現。可能在現在經濟形勢下對消費者是有吸引力的,但是不可能長期存在。因為一旦打價格戰,產品利潤就會受到壓縮;別人也很容易效仿這種模式,沒有什么獨創性,我對團購的前景不是很看好。
《創業邦》:是否有一些行業是不適用于定位理論的?
特勞特:金融行業要想試用定位原則,目前還是比較困難的,因為他們同質化的競爭比較嚴重,這些金融機構相互也是通過并購發展的,愿意通過提供一切服務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所以缺乏差異化的競爭。
但也有一些品牌是遵照我們的原則做的差異化定位,同樣也可以建立起個性品牌。在美國有家區域性銀行,他們的定位就是做最方便的銀行,為了實現這樣的定位,他們實施了延長營業時間等便民服務。但是后來它被一家加拿大銀行并購了,連名字都改了,消費者不知道怎么回事,一片混亂,原來的理念和定位在這個過程中也就流失掉了。如果你有一個非常好的品牌故事,一定要好好保護,不要讓它輕易流失掉。
《創業邦》:在中國,大家現在都熱衷討論消費升級。比如李寧發現自己原來定位的消費人群的興趣點發生了改變,希望更多地關注90后群體。這類企業如何進行品牌重塑?
特勞特:我覺得這本身是一個非常錯誤的做法。在美國也有一個類似的服裝品牌,他本來的目標受眾是中老年婦女,后來它想吸引年輕人。結果搞得不倫不類,既沒有找到新的客戶,原有的客戶也流失了。
有一個關鍵的原則就是,不是你本身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你的水平是什么并不重要,很大程度上你是受到競爭對手的限制,競爭對手讓你做什么你才能做什么。最重要的是,不要惹惱自己的目標消費者。如果不能把既有的品牌引入到新的消費群體里面,還是要做一個新的品牌出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