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崛起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市場,很有可能在未來幾年沖抵第一。但是這種奢侈品熱出現在一個人均GDP排在世界90多位,并且尚有兩千多萬的極端貧困人口的國家,真的是一件幸事嗎?
病態的中國式奢侈品熱
一個尚未富起來的國家,崛起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市場
奢侈品被定義為“一種超出人們生存與發展需要范圍的,具有獨特、稀缺、珍奇等特點的消費品”,是一種非生活必需品。一個社會對于奢侈品的消費能力,本應該是與其經濟發展程度相適應的,但是中國作為一個尚未富起來的國家,竟然以迅猛之勢崛起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市場。
目前,中國奢侈品消費已占全球市場的25%,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今年以來,多家機構報告預測,最晚至2015年,中國將繼美國和日本之后,成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場,戴上世界奢侈品消費的王冠。
但是即將沖上奢侈品消費頂端的中國,還是一個尚未富起來的國家。中國人均GDP排在世界90多位,并且尚有兩千多萬的極端貧困人口。有媒體報道稱,中國將在今年將貧困線認定標準從人均年收入1196元上調到1500元左右,屆時貧困人口數“再回到九千多萬甚至上億都有可能”。
普通白領省吃儉用買奢侈品,腐敗官員花公款購買奢侈品
事實上,一些購買奢侈品的主力軍本身并不具備追求奢華的經濟能力。數據顯示,中國奢侈品的消費主流群體過于年輕化,集中于25到45歲之間,平均比歐洲的奢侈品消費者年輕了15歲,比美國年輕了25歲。而世界上奢侈品消費的平均水平是個人財富的4%,但中國的一些消費者,特別是年輕人,卻用40%甚至更大的比例去追求奢侈品。這些消費者中很多都是普通白領,省吃儉用只為購買一件奢侈品。
還有一群“最不該購買奢侈品的人”也推漲了奢侈品熱,這就是政府官員。北京一家媒體曾隨機抽取該市法院2005—2007年間審理的100件受賄案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官員過年時收受的禮單中,轎車與房子都只分列第二和第三,名列第一的是“小件奢侈品”。
在一個健康的奢侈品市場,買家的社會地位、財富和生活方式應該是一致的,而中國卻大多割裂開來:有社會地位、沒有財富的官員,以及財富和社會地位都不具備的普通白領都成了消費主體,這是非常畸形和病態的。
奢侈品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國實體經濟投資不足
先富階層本應該將財富用于再生產,以實現“先富帶后富”
一份來自于胡潤的“2009富豪消費價格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大陸的高端奢侈品消費群體中,有82.5萬人的資產在千萬之上,身價上億的則有5.1萬人。而另一份調查報告,身家10億元人民幣以上的富豪從2000年的24人增加至2010年的1363人,平均年增50%。
中國式奢侈品熱的出現是基于嚴重的貧富分化的。當下中國奢侈品消費的主力,大多是借著改革開放的政策春風富裕起來的先富階層。這一群體本應該發揮“先富帶后富”的作用,將財富用于投資實體經濟,擴大再生產,創造就業機會,但是部分人卻選擇將財富揮霍于購買奢侈品。
新富們往往將奢侈品當做身份地位的象征,近乎盲目的購買奢侈品。英國《經濟學人》雜志最近說,“日本人曾經被認為是最盲目的消費群體,而現在中國人大有取而代之的趨勢。他們接受那些并不十分了解的知名品牌,并以自己的理解去消費它們。”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