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年初以來,我參與的公司中已有兩家決定關門大吉。這兩家公司的年輕首席執行官都曾有極好的想法,他們不遺余力地推銷自己的理念,籌到了不少資金,招募了一流的團隊,終于成立了公司,期間也嘗試過兩三次轉型,但最終發現他們苦心經營的項目根本就沒有那么遠大的前景。
但最讓我欽佩的是兩位首席執行官在做出關門的決定時,公司賬上還有很多錢。因此,他們有時間從容不迫地解散公司,也有時間給員工、投資者和客戶一個不錯的交代。
這讓我突然意識到,我們一直對如何打造好一家公司津津樂道,但卻幾乎從不討論怎么關閉一家公司。
企業家永遠樂觀的精神是原因之一。樂觀是企業家的必備特質,再樂觀,也不嫌多。惟有樂觀,才能扛過伴隨企業從創立到騰飛這個過程中的種種艱難困頓和頻頻被拒。
可能就像試飛員,我們不愿承認失敗,不愿承認哪怕是自身信心的點滴動搖,擔心由此可能會被視為二流企業家。或者,我們過于信奉“好死不如賴活著”,我們總是稱贊那家終于熬出了頭的公司,而不是其余10家選擇全力前行、直到彈盡糧絕的公司。
雖然我也想支持那些堅持到底的首席執行官們,那些不放棄最后一線希望、積極謀求出路的人們,但我必須尊重那些不僅有智慧看清此路不通,并且堅持原則、竭盡全力讓所有利益相關方均安全退出的管理者。
趁早關門,給自己留有更多選擇,不只關系到聲譽,還讓你可以……
出售一家活著的公司:初創企業從很多方面看就像一頭鯊魚——不前進,就得死。因此,如果公司發展不夠快,無法繼續獨立生存,及早考慮退路可以讓你在公司正式關門之前擁有更多選擇。比如,可以妥善處理與現有客戶的關系,保持團隊的人心所向,讓潛在收購方對公司有一個更準確的了解。
出售團隊的同時也出售技術:20世紀90年代末,我曾經認識兩個絕頂聰明的人,他們開發了一個很棒的拍賣定價套利工具。但是,他們當時無法獲得后續融資,只能關門大吉,整個團隊都被收購了。然而,技術呢?我最后一次聽到是塵封在創始人閣樓上的一個硬盤里。誠然,相比純團隊收購,技術收購需要的盡職調查時間更長,涉及范圍更廣,因此不妨給自己留一些時間來找到能充分評估你們的買家,爭取讓所有的努力成果最終都能面世。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