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難
雖然前幾個月銷售額還不錯,但運營“好吃樂”讓吳幽感到越來越吃力。
第一是新用戶的獲取。高峰時期每天200-300單的銷售額,推動力完全來自于廣告聯盟的投放,當廣告投放停止后,用戶量增加就會急劇放緩,每天訂單量也不斷下降。但是平均100元甚至越來越高獲取一個新用戶的成本,讓吳幽感覺到吃不消。
他算了一筆賬:一個月網站倉儲、物流及人力各項開支大概是7萬元,但市場推廣費用就超過5萬元,占比超過整體開支的40%。
第二是原創品牌供應鏈要求太高。當時給“好吃樂”供貨的,最大的工廠規模3000多人,最小的就是家庭式的小作坊,供應鏈的標準很難統一。當時“好吃樂”設計了統一的食品包裝袋,需要先送到各個工廠、包裝好以后再進入在蘇州租用的500平米倉庫,中間環節非常多,對于一個特別小的公司來說節奏很難跟上。
第三是食品安全問題。去年四月,上海“來伊份”休閑食品質量連續被曝光不合格,也給“好吃樂”帶來了負面影響,尤其相關部門要求“好吃樂”出具很多證明,過程非常麻煩,讓吳幽頭疼不已,并且開始加強食品安全方面的考慮。
而最大的困難,依然是運營過程中與作為投資人李天的意見分歧。
在吳幽看來,“好吃樂”運營初期有很多數據還是不錯的,比如客單價能夠達到150元,高于同行的90-120元,顧客對于食品的評價很好,退貨率幾乎等于零。他還是希望能夠以品牌為主,進駐多個電商平臺分銷,這樣可以節省大量市場、技術等費用和中間環節。
盡管吳幽多次向李天提出上述理念,但李天一直不同意。與此同時,李天依然以傳統的思路看待互聯網。“我們考慮過微博營銷,甚至給李天注冊微博讓他體驗,但他覺得微博不靠譜。我還計劃過帶他去見北京做互聯網的朋友,但他都不愿意去。”吳幽說。
即使很謹慎的花錢,200萬元最終也在網站上線10個月后燒完,這個時候累計的銷售額差不多也是200萬元。吳幽認為用垂直B2C的思路再做下去實在沒有什么前途,于是提出來停止網站運營。
對于李天而言,習慣了投資回報率為1:10,很難接受B2C的虧損性投入,剛好約定的200萬元砸完,他也覺得沒有繼續做下去的必要。
目前“好吃樂”的員工已經解散,只有一個開發新項目的員工兼職維護,有訂單就發貨,庫存沒貨了商品就下架。這樣一個轟轟烈烈的電商創業項目,就這樣悄然淹沒在互聯網泡沫里了。
反思
吳幽的創業故事就是這樣,他在講述的時候也不斷提到了自我的反思,首先一點就是年紀太輕,對電商理解不是很深刻,很多細節想不細致,“僅憑一股沖勁和猛勁,很難踏實的把事情做好。”
上述經驗缺乏同樣體現在資本方面,由于對資本市場關注較少,創業初期的資金約定太隨意,容易為日后擴大規模埋下隱患。而由于不懂VC方面的知識,也不太能理解估值,導致當時一些VC找到吳幽時,他和團隊很難用更大的格局來思考。
而在與投資人的分歧上,吳幽則認為自己也過于偏執,溝通的方法和程度還是不夠。
在具體電商創業的反思上,吳幽則總結如下:
1 不應該剛開始就在品類上追求大而全,過多的品類讓供應鏈越來越重,不是創業初期的玩法。
2 做B2C還是需要規模化,休閑食品對供應鏈要求極高,團隊最好有懂資本的人,也有懂休閑食品的人。
3 休閑食品還是要做原創品牌,做平臺的利潤率很低。休閑食品只要能夠做到個性化,一樣能做高價,可以比線下賣的都貴。
4 做原創品牌營銷創新很重要,像微博這樣的新媒體資源應該充分利用。
5 做電商跟地區沒有太大關系,有些區域性供貨反而是強項,但人才、市場推廣劣勢比較大。
吳幽的電商創業項目只是過去兇猛的電商熱潮中的一個案例,但確有很多值得思考的經驗,比如品類的選擇、比如模式的選擇,以及小作坊式的創業會帶來哪些隱患,希望能夠對有意繼續在電商領域探索的創業者以啟發。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