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最近越來越多地聽到大企業開始考慮使用機器人的新聞,比如臺灣的富士康就已經在一些生產崗位采用了機器人。請問,當前國內國外的企業用人有什么新趨勢是我們可以借鑒的嗎?
見解
機器人的出現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只是這一波來的比以往有兩個顯著不同:一是在規模上,比如有的操作性崗位可以大批量被機器人取代,這主要是因為今天機器人的制造成本相對10年前已經大幅下降;二是在性質上也很不同了,今天的機器人不是取代簡單工種,而是開始取代經過專業訓練、受過良好教育的專業人員。這主要是因為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和配套的工程手段的發展已經實現了新的飛躍,機器人不是簡單模仿動作式的運行,基于復雜的數據庫知識,它可以進行許多思維和判斷的工作了。麻省理工學院的學者安德魯·邁克菲(Andrew McAfee)在他的《與機器賽跑》一書中,毫不隱諱地指出,除了機器人,像電腦、移動終端、人機互動裝置(比如銀行的ATM取款機、商店和餐廳給顧客介紹服務內容的觸摸互動屏)等已經開始大規模地參與到企業的運營中來,企業中的用人和用機器成為兩個不可分割的管理挑戰。只有企業在組織形態的設計和功能上的革命性改變,才有可能和機器賽跑、才能獲得21世紀的企業競爭力。
對許多企業家、企業管理者來說,最糟糕的是,他們當中大多數人沒有醒悟到,今天我們在充分享用新技術帶來的大幅度勞動生產力提升的同時,我們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經濟體系:一個無法靠增加員工人數或就業人數來推動經濟發展的新體系。美國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擅于利用技術進步發展經濟的社會,但它的失業率一直在9%上下徘徊,每個失業者平均待業時間為39.9個星期,是二戰之后持續最長的紀錄。最近奧巴馬總統的國情咨文演說中,出現頻次第一位的詞是“就業”,高達40多次,第二位的詞只有十幾次,國際事務連10次都不到。但是,可能連總統都無法接受的現實是,我們的世界也許真的進入了不是靠人們的就業來拉動經濟的時代。驗證該現象的另一個事實是,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絕大多數公司投資了更多的設備(包括軟件)而不是招募了更多的員工;如今美國全國企業的平均利潤率和在固定資產設備的投資回報率都達到歷史新高!
企業在用人方面必須刷新思維。泛太平洋管理咨詢團隊對該問題的研究顯示,面對信息和自動化技術的規模使用,有三種人是當今企業必須面對的,能否用好這三種人會影響到企業的競爭力。第一種人,我們稱之為“愿景分享者”(Vision Believers)。這類員工的特點是:他們高度認同公司的長遠戰略和定位,并為之激動和興奮。根據泛太平洋的研究,一般該類員工在企業的比例不到20%。如果按70后、80后、90后來分開看,“愿景分享者”多為70后和80后。對于中小企業來講,這類員工幾乎就是公司的生命線;對于大企業來講,比如《財富》世界500強公司,這類員工的重要性很難體現,但在關鍵崗位和關鍵事件上,該類員工凸顯重要。機器對人員的取代,迫使企業不斷更新組織結構和用人方式,大規模的員工忠誠度很難維系,但是“愿景分享者”是看好公司的未來的、對公司的變革措施有很大的容忍度。
第二種人,我們稱之為“濕鳳凰”(Wet Peacocks)。幾年前,在國內曾經有幾部電視劇是表現鳳凰男和孔雀女的婚姻愛情故事的。“鳳凰男”指的是發軔于農村,大多家境貧寒,通過發奮苦讀,靠自己的勤奮和努力在城市里學習、就業,依靠自身的能力在城市里站穩腳跟的男孩。他們一般都是擁有一份不錯的工作,和城市女孩組成家庭,并逐漸融入城市生活,成為人們眼中的“山溝溝里飛出來的金鳳凰”。
鳳凰男無論在求學還是工作中,都有股自強自立、吃苦耐勞、銳意進取的精神,容易得到師長、上司的器重,獲得學業和事業的建樹,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他們因為考上大學扎根城市而受到鄉親們的艷羨與推崇,卻往往在城市里生活得舉步維艱,需要通過不斷地努力來維持自己在眾人面前的光鮮形象。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