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創業孵化器Year One Labs(一個“種子加速器”)的聯合創始人之一。在2010年至2011年期間,我曾全程參與了5次種子期投資,但這些都不算真正的天使投資(雖然二者存在一定相似之處)。9個月前,我第一次進行獨立的天投,目前已投資過Sendwithus、Scalability等7家公司。
我每一次投資的數額都不是很大,但我希望我所投資的團隊能知道,這對我已經不是一筆小數目了。最近,我放慢了投資的步伐,希望能借此機會反思一下我過去的投資,以及從中學到的經驗教訓。
1. 天使投資很有趣。即使有時回報不盡如人意,人們依然樂此不疲。天投的樂趣在于,可以與一群聰明的人一起去完成一些很酷的事情。我想如果天投不是那么有趣的話,我一定無法堅持下去。
當然,這個過程中也有些不那么有趣的事,比如閱讀法律文件。每次我閱讀合作協議時,都恨不得把雙眼摳出來。
2. 很難說“不”。一般來說,大部分和我接觸過的創業者我都很喜歡。一想到這些創業者能大膽地白手起家,我就會對他們有一種說不出的親切感,這讓我很難對他們說“不”,對朋友更是如此。但從投資者的角度,我應該盡可能地將利益最大化,所以對公司模式要有選擇性,并且應該要經常說“不”。這對我來說很難,而且一點也不好玩。
3. 盡職調查很少。我曾讀過天使投資人Dharmesh Shah關于盡職調查的一篇文章,他幾乎不對公司做盡職調查,這是有一定原因的。我的很多CYE投資都非常早期,在這個階段內,公司還沒有太多可被調查的東西。當然,如果我對某一個行業不都熟悉的話,我會想多了解一些業界情況和創始人的發展計劃,但我不會深入地去了解。我很喜歡問“為什么”,這只是為了看他們如何回答問題。
4. 對認識的人偏心。在我所投資的7家公司中,有5家公司的創始人我都認識。這一點也不奇怪,我想很多天使投資人都會這么做。但關鍵在于,你必須盡快拓寬你的視野。我會經常上在線創投融資平臺AngelList,這里的信息很多,但這里對我來說不夠友好,我喜歡更個性化和便捷的投資方式。但無論如何,你必須盡快跳出原有的人際圈,尋找更多的機會。
5. 每一筆投資數目不同。這種做法也許不太對,但我一直是這么做的。對此我有一套自己的邏輯,但主要原因是,我想完成更多的投資,所以會對一些公司投資少一些,之后再追投。
6. 對部分公司投資較多。這主要是基于我對創始人的觀察,以及他們對我的興趣。大部分我所投資的公司都會定期向我發送更新報告,這是維系投資人關系的重要手段。也有一些公司還會不時地找我問問題,我也很樂意回答他們。
其實,我也會常對自己說:“不要投資那些總是需要你幫助的創始人,應該投資那些不需要幫助的,因為他們什么都懂。”這已經成了我一個根深蒂固的觀點,但我也會盡量跳出這種思維模式,因為我喜歡幫助別人,而且,就算是最優秀的創業者也有需要幫助的時候。此外,你在幫助別人的時候,自我感覺會十分良好。
但要注意,如果一個公司連核心業務都需要尋求幫忙,那該公司肯定出問題了。我可以幫助一個公司起步、提供數據分析、業務精簡、人才招聘等方面的建議,也可以在創始人遇到困難時傾聽和安慰他,但如果他們在其它方面仍需要幫助的話,那我就會有點擔心了。
7. 意見分歧。我和創始人會有意見分歧,但我不會將我的想法強加于人,這不是我應該做的。我給他們資金,也相信他們。有時候這種信任感也會消失,并出現問題,但我希望這種情況盡量不要出現,我很不喜歡這種感覺。
我認為,主掌大權的應該是創始人,公司是他們的孩子,不是我的,我只是一個陪伴者。如果他們需要我的建議,我會幫助他們;如果我覺得他們有可以改進的地方,我會提醒他們,但我不會頤指氣使。每個人都會犯錯,也需要犯錯,我也不會因為有點資金和經驗就變成一個全能專家。我知道創業的艱辛,我也知道創始人并不需要我時刻盯著他們。
8. 沒有投資決策理論。這肯定是不對的,但我認為總結出一套自己的投資決策理論需要時間。目前我總結出的唯一理論是,在決定是否投資一家公司時,先想想你是否愿意和這個團隊一起創業。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投資就變得容易多了。因此,人是投資的關鍵。然而,這種理論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局限我的投資范圍,因為讓我想與之一起創業的人并不算多。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