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這個標題之時,正值神奇的58同城網站在美IPO,且不談58海外上市和本文內容的直接連系,境外市場這塊蛋糕才是關鍵所在。
托馬斯·弗里德曼早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闡述的全球化浪潮,在今天的互聯網時代愈演愈烈。世界是平的,互聯網也是平的、沒有邊界的。不可否認,以BAT為首的中國互聯網企業也看準了“平”的互聯網生態,始終保持著向海外擴張的緊湊節奏,但大佬們怎么做是一碼事,新興的創業者怎么做又是另一碼事。
當技術和產品條件完備,本土的移動互聯網企業究竟該如何探究境外市場?
租車市場的創業者們已經開始試水了。市場需求的同質性,是租車服務行業邁出“跨境”拓展市場的一個前提條件。
第一關:“試驗田”的選擇
我想先舉一個洋和尚的例子:來自美國的租車應用Uber,服務范圍從美國輻射至歐洲、再到亞太地區的臺北和新加坡。值得注意的是,Uber如今已經正式開通上海市場的服務。
Uber是怎么做上海市場的?筆者得到的反饋是,Uber立足點在上海的外國人群體,而且只支持高端車型和美金支付。這就有意思了,Uber盡管估值稱達到近40億美金,但其體量畢竟還只是一款智能手機應用,適應市場和規避風險才是試水初期的正經事。Uber進軍上海的策略,可以歸結為“用戶”和“模式”的轉移,看上去更像是上海外國人圈子的應用。
提供類似服務的本土App易到用車,也不安于本土市場了。據媒體報道,易到用車開通香港站服務似乎在表明這家公司的態度:布局海外。先來看看這家公司的背景:
成立時間:3年
主要的用戶群體:商旅人群
市場規模:國內業務擴展到49座一二線城市;用戶規模百萬級(數據均來自公開資料)
香港,只是易到用車在大陸以外的地區試水的第一站,按照其CEO周航的說法,“香港站如果能夠成功的話,易到將會更快速地覆蓋到其他商務活躍度比較高的世界城市,比如東京、首爾,新加坡、雅加達甚至美國的城市。”
選擇香港地區,最具有說服力的就是看城市發展程度高低。易到選擇香港市場同Uber進軍上海,可以說是異曲同工。上海作為東亞金融中心之一,具備足夠的用戶和移動互聯網生態基礎,而香港作為亞太國際化大都市,也非常適合易到積累海外市場運作經驗。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