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只是作為一個普通員工加入一家創業公司,那么你考慮的問題和加入任何一家公司差不多,就是“錢給得如何” “職務是什么” “工作時間是什么,經常加班嗎” “公司離我家遠不遠” “公司品牌如何” “直接上司好不好” “我是否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唯一一個要多考慮的問題就是,“這個公司成長速度如何”。因為加入創業公司的最大紅利就是增長速度,就像Facebook的COO Sheryl Sandberg說的 “Find a rocket ship!
如果你是以合伙人或者總監級別的身份加入一家創業公司,你要考慮的事情就多了很多。我相信你手上一定有好幾個創業公司可以選擇,那么這時候一定要記住——選擇比能力更重要。
第一個問題,這事情能做大嗎?
好幾個投資人都和我說過,創業一定要做市場大的項目。一個創業項目失敗了,很多時候并不是因為團隊不優秀,也不是你們不夠努力,只是這個事情的市場本身就很小,你怎么都不可能做大。
如果你是第一次創業,做一個小而美的項目漲漲經驗值也蠻好的。不過一個小而美的項目到了后期有可能變成雞肋,它既沒有被市場證明不行迅速死掉,也沒有爆發性的增長,這種項目最悲劇。當你已經能以一個合伙人或者總監級別加入一個創業團隊的時候,我相信你已經工作了一些年數了,在自己的領域有了一些成績了,這時候你的時間機會成本是很高的。所以你自己一個厲害的人去做一件小事,不如和幾個厲害的人一起做成一件大事。要知道,Facebook前100名工程師的收入比99%的創業者高。在中國,現在的情況是,人人都去創業。可是五個很厲害的人原本可以做成一個幾十億美元的公司,他們都自己去創了五個公司,結果都死了。
怎么樣才算大事?就是順勢的項目。
每個創業者說起自己的項目都兩眼放光,都覺得自己這個點子超牛逼,五年之內一定上市。別只聽他噴。要自己去判斷。
當時我在談好幾個創業項目,旅游、電商、O2O、整形APP、智能硬件。我都分析了一下:旅游和教育是這兩年非常火的項目,是VC熱投也是媒體重點報道的項目;O2O也是大趨勢,不過順勢有一個重要的點是掐時機,不能做早了,市場還沒法接受,比如05年做手機閱讀APP,也不能做晚了,那就大紅海別扎進去了,比如11年12年的團購;那個電商項目已經在談D輪融資了,所有數據都特別好,而且也差不多就是兩年內能上市的節奏;整形雖然是比較有爭議性的事情,但也是最近幾年熱起來的項目,出租車和寫字樓里的廣告特別多,客單高,重購頻率高,決策成本高、信息嚴重不對稱使得一個第三方的平臺/APP有很大發展空間;智能硬件這兩年也很火,我談的那個項目也拿到了B輪,但對于一個智能硬件的市場有多大,我其實摸不準。
后來我又遇到了原麥山丘。因為之前一直在互聯網圈,我對傳統行業一無所知,剛開始和創始人Alan見時都不知道應該問什么問題。
但一個項目是否有廣大市場是能從數據和分析來證實的。我簡單google下數據,面包在中國整個大市場上每年有3000億的銷售額。再就是看看和競品的差異。目前市面上有的做得不錯的面包品牌全都是日式甜面團,就是小、軟、高油高糖高熱量。要順勢,食品行業的勢就是健康。當時原麥山丘CEO和我說他們做的是軟歐包,面包品類就不同,而且都是低油低糖低鹽,競品不可能從品類、發酵技術、烘焙技術和設備上去做根本性的改變,所以它有競爭力。
后來我也問了幾個投資人朋友,他們又和我說道,面包屬于餐飲行業,剛需加高頻。不會像互聯網有泡沫,因為是大眾消費品,幾乎不受經濟危機影響,也不會因為整頓四風而影響營業額。
結論就是,嗯,市場大。
第二個問題,我是否喜歡做這件事?
是否要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不同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不一樣。
比如雷軍就和陳歐說,要做一個市場足夠大的東西,而不是自己喜歡的東西。于是陳歐放棄了繼續做自己感興趣的游戲相關的事情,和另外幾個爺們一起做化妝品。但在硅谷,每一個創業者都會神神叨叨的說自己創立這個項目是為了改變世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追求自己的人生意義云云。這也是文化差異,我發現中國創業者在創業時更多還是考慮這事是否能“成”。但對我來說,如果一件事我不是那么喜歡,我很難長時間去做它。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