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種,專利申請期間的冒險創業。有很多技術骨干辭了原公司,帶著原公司正在申請專利的新技術加盟到新公司,并對技術進行包裝、融資。由于該項專利正在申請中,就可以一時迷惑投資方而圈到錢。
第三種,類似包裝、外形設計等技術含量比較低的項目,很多時候創業者沒有及時進行專利保護。于是,很多同行巧妙地利用了該包裝或設計,等到自己真正開始做市場推廣的時候難度就極其大,這也無疑給投資方帶來一定的損失。
姜廣勝告訴記者,融資方的這些手段都比較隱秘,一般難于在商業計劃書乃至往后的談判中察覺出來。
陷阱四:隱瞞市場風險
一般的商業計劃書,還將對創業企業的市場前景以及競爭優勢做詳細介紹。為了增加投資者對該項目的市場信心,很多融資方夸大甚至虛構了市場預期,充分利用一些不確定性的市場因素,或者隱瞞一些真實的市場風險,來達到自己圈錢的目的。這些市場風險,就包括了政策風險。
據業內人士介紹,經常會有一些創業企業,拿著地方政府乃至中央政府的紅頭文件、批示以及不算很成熟的商業計劃書前來融資。這種企業一般都會宣稱自己擁有廣泛的政府資源,并得知中央馬上就要擴大在哪些方面的投入,馬上就要上哪個項目,并拿出一大堆證明文件,由此來證明自己的項目市場潛力巨大。一般的投資方對這樣的項目就會比較謹慎,但是也有少數投資方難于擋住這種誘惑,被拉下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