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司小經營 信息時代你如何做大
凡具備經營常識或經驗的創業者都知道或者說大多數人都這么認為,對處于創業初期的中小型公司而言,技術+市場的組合即可,其它諸如企業文化、管理模式、流程化、公司典章、信息化應用(如OA、CRM之類的管理信息系統)、環境等因素一般都被排除在考慮范圍,最大限度地不過被視為一種非必需的后臺支撐而已。過去如此,現在如此,但下一步是否還是如此呢,工業時代、后工業時代、知識經濟、信息時代,再到或者稱之為注意力時代,這樣的時代演化,情勢是變了一個又一個模樣,這條“金科玉律”是否還能大行其道,所向披靡呢?預期結果,恐怕不盡如人意,尤其是各行業壟斷勢力逐步加強、小公司生存越來越難、破產頻率越來越快的時期,形勢更是不容樂觀。筆者最近對幾家存在合作關系并且正處于良好發展勢頭的成長型企事業單位做了跟蹤研究,做出了一些有意思的結論,其中包括從事法律與管理服務的覓法公司、從事建筑業培訓的建工培訓中心、做音視頻設備電子商務的樂其多公司等。
事實上,不可否認“技術+市場”的組合確實成就了不少創業者,甚至神話,尤其是江浙一帶的從小作坊發展起來的加工制造廠,這種組合所產生的力量在盈利創造上獲得了充分的展示。
一般而言,持有這類思維的創業者,一般沒有規范性、流程化管理的思維,相應地,這樣的企業也就缺乏人力資源、業務流程等規章制度建設及其比較“虛”的理念性、文化性的東西。部門設置也就比較簡單,技術(研發)部門與市場(銷售)部門構成兩大陣營,占有整個公司90%的資源,可以將這種企業經營思維定義為:小公司小經營。
久而久之,資源的約束、成功先例的示范及眾口鑠金的力度,將這種思維冶煉成了一種企業經營方式的“標注”,鑄進了大多數小型公司老板們的意識中,于是一種普遍性意識、泛化觀點就這樣誕生了。孰不料,這種意識葬送了太多本可以做大的創業型企業,尤其是在信息時代。
首先,我們將中小型公司作一簡定的界義。其實這種實體針對的并不是投資與經營管理相對分離的企業組織,而幾乎在全部意義上針對的是一類由幾位合伙人共同投資,且可能同時扮演市場、技術、管理、客服、推廣、行政、人力資源等各模塊企業職能的角色。而這種實體中真正意義上的員工在數量上一般很難超過合伙人數量太多,比如超過四五個、七八個,甚至可能比合伙人都少,或者這些真正意義的員工更多地是兼職的。在這樣一支團隊構建的企業的中,這種思維的現實版更具備市場,而且事實上,很多這類組合的實體都嚴格地遵循這種思維套路。在這種企業中,一般地思維很簡單:就這么幾個人,沒必要實施多條線路的流程,也沒有必要應用哪種管理信息系統,當然更無需搞那種企業文化建設的虛招,先解決生存的問題再說,那一套“無法帶來現金流”的東西等以后公司大了再說。于是,企業內部不規范、流程混亂、僅有的員工信心喪失等問題的出現,都會被合伙人與員工以“公司還小,等以后大了再規范”這樣一句托辭解釋之。
孰不料,當他們這樣說的時候,企業的命運也就從此決定,如果這過程中不發生某些突變的話。在實體處于弱小階段的時候,以弱小的視野看待自己的弱小,如果這樣弱小的實體能成長壯大,恐怕是草莽叢長、遍地黃金的前工業與工業時代,實際上到后期,這類組織的退化也已成為必然。形勢的變化,會讓他們無法跟上戰略、業務與管理的變革步伐,而他們并未成為行業壟斷者,無法阻礙新的對手進入,從而新進入者通過更先進的手段以四兩撥千金之力攻城掠地,所向披靡。沒有準備的頭腦與實體,當然無法適應變革強加給他們的壓力,結局演變成了“不可承受之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