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舞臺
信息化是中小企業共同發展之路,一個要點就是以信息化社會服務體系為推進關鍵。越是弱小的企業,越難以自我發展信息化,越需要服務商搭建平臺,為它提供社會化的信息化服務。服務體系,是由直接面向中小企業的服務商、服務平臺提供服務構成的社會化的服務網絡。建立和健全中小企業信息化社會服務體系,是解決中小企業信息化基本矛盾的需要。根據現階段的特點,在服務體系建設中,最有效的做法,是積極發揮主要服務平臺作用,推進大規模應用。抓住了他們,就抓住了共同發展的主動權。這樣的大規模應用服務平臺,主要有以下幾個:
1、產業集群成批帶動中小企業進入行業信息化領域
我國當前在各大行業和一些重點地區逐步形成了以產業分工為紐帶的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其中以浙江、廣東最為突出。信息化則有利于加強以“專、精、特、新”為特點的中小企業的整體協同合作,降低群體協作的交易費用,更好地發揮集群競爭優勢。人們注意到,集群中的一些中小企業雖然缺乏主動信息化的意識和自主規劃能力,但為了在產業集群的環境中生存發展,也采取了跟隨產業集群中信息化領先者實現信息化的策略。
2、骨干大型企業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共同實現信息化
骨干大型企業帶動相關中小企業信息化的發展模式,是產業鏈信息化的典型表現,符合“虛擬企業集團”的發展趨勢。其中,骨干企業的業務需求,是產業鏈中的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牽引力,它使得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目的明確,應用效果顯著。中小企業的信息化系統與骨干企業的系統對接,可以分享骨干企業乃至整個產業鏈信息化的整體優勢,提高整個產業鏈的競爭力。
3、電信運營商大規模帶動中小企業低成本、低風險邁入信息化門坎
近年,國內電信運營商在業務轉型中,紛紛將中小企業信息化作為增值服務的戰略突破口,設計了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的品牌和具體業務,與產業各環節攜手,共同推進中小企業信息化的發展。典型例如中國電信的“商務領航”、中國網通的“寬帶商務”和鐵通的“商務新動力”。電信運營商適合帶動中小企業進行入門級的簡單應用。對電信業務人員進行信息化應用上崗培訓,是這項服務的必要保障。
4、市場服務平臺的發展推動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與應用
這是一種交易驅動型的中小企業信息化發展模式,其中,網上網下結合成為一種最有效手段。而鼓勵發展第三方網上交易平臺和信息化服務平臺,培育網絡市場,成為各地推進中小企業信息化的熱點。例如,阿里巴巴模式和泉州模式,就是通過完全市場化的或有政府支持的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的建設和服務,幫助廣大中小企業通過電子商務開拓市場,提高效益,從而有效地滿足了中小企業的生存需求。
5、信息服務平臺成為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先導力量
針對企業信息化發展初期信息流首先得到重視的規律,許多地方建立起了不同類型的信息服務平臺。這些信息服務平臺通過滿足中小企業的信息需求,有力地帶動了他們的信息化建設與應用。而現在互聯網已發展成中小企業信息化采購的主要信息來源之一。當前,公共性的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正成為熱潮,而公益性、商業性的信息服務,還有待進一步產業化。
6、應用服務提供商(ASP)模式得到更多中小企業的歡迎
ASP模式是與企業自建相對的中小企業信息化重要模式之一。它以幫助中小企業節約IT應用成本,簡化信息化實施,提供專業服務等特點,越來越受到中小企業特別是小企業的歡迎。當前要解決的問題,是解決IT技術與企業業務結合的矛盾,進一步貼近用戶。
7、信息化人才服務平臺建設和培訓實施的力度不斷加大
“百萬中小企業信息化培訓”于2006年6月正式啟動,截止到2006年底,全國各地先后有30萬多人次接受了該活動提供的信息化基礎知識培訓。信息化人才培養是一項長期任務,作為服務體系的一部分,要積極探索產業化的有效途徑。
展望未來,在中國中小企業信息化發展過程中,服務商、服務平臺和服務體系,將作為最重要的利益相關者,與中小企業共同成長。服務體系最終將作為現代服務業的一個組成部分,融入經濟發展。
突破環境瓶頸
中小企業信息化的發展環境,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政策性環境,是由政府營造的環境,如政策法規環境、財政稅收環境、宣傳教育環境等;一類是支撐性環境,是由商業支撐平臺提供的環境,如支付環境、信用環境、物流環境等。支撐平臺(B2B2B)與服務體系中的服務商(B2B)有所區別:支撐平臺是營造發展環境的服務商,服務體系中的服務商(所以叫B2B2B)是他們的直接服務對象;而服務體系中的服務商,以中小企業為直接服務對象(所以叫B2B)。
1、重點突破政策環境瓶頸
當前,中小企業對于政府營造發展環境的需求更為迫切。相比國外,政策法規滯后,成為發展瓶頸。例如,阿里巴巴等網站發展很快,需要盡快確定第三方服務平臺的法律地位。一些地方根據實踐需要,開始先行。例如河南省下發了《關于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意見》。浙江省在“建設一家、服務一片,搭建中小企業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模式方面,取得了創新成果。2006年,有8個地區致力于推動建立中小企業信息化發展基金,或在有關中小企業的基金中單列信息化項目。下一步要著力改善中小企業要求迫切的發展環境。
2、重點突破信任環境瓶頸
信任環境是一個比信用環境更寬的概念。它包括態度信任(不知服務商是不是騙人的)、能力信任(不知找我的服務商是幾流水平)和安全信任(不知服務商能不能保障我的信息安全)三個主要方面。在這三個方面,中小企業普遍不信任服務商,是制約信息化發展的主因之一。
在社會化信任建設方面,近年出現了新的可喜動向。一是形成了服務商監督機制。例如,深圳市培育了一批監理機構,對服務商進行資格審查,確定“推薦企業信息化技術服務商”,優化了企業信息化服務的信任環境。二是地區間開展信用服務合作,形成區域性的作用體系。例如,“信用長三角”形成了“一處守信、處處得益,一處失信、處處受制”的區域聯動機制。三是出現了直接面向消費者的產品信用機制。下一步最需要的是全國范圍面上的突破。
中小企業信息化千頭萬緒,但關鍵之處,就那么幾步。這幾步走好,就如黃河之水,繞出九曲十八彎,“畢竟東流去”。雖然要邁的只有幾步,但對于中小企業的共同發展來說,需要全社會共同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