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溫州人創業貸款最高額度:100萬元 溫州向外來創業者敞開銀行大門
沒有本地戶口沒有抵押都不成問題
溫州的金融機構第一次把大門向外來務工者敞開了,打開這扇融資大門的,正是溫州甌海農村合作銀行。一個星期前,一種名叫“新溫州人創業貸款”的融資品種在這里推出。 據了解,這一貸款專門面向“新溫州人”,也就是想在溫州創業的外地人。“本地戶籍和抵押物,不再是外地人貸款的門檻。”甌海農村合作銀行一位負責人如是說。放寬的不僅是戶籍限制該行信貸部負責人介紹,新溫州人創業貸款的最大特點,就是放寬了戶籍限制,能提供在甌海區常住證明的或常年在該區工作的,即使戶籍不在溫州市區,也能辦理此業務。同時,有一定經濟基礎的新溫州人,可以通過房產等固定資產抵押,獲得利率較低的抵押貸款;即使沒有抵押物,能提供有一定經濟基礎的擔保人,也能享受到擔保貸款。“按照我們的新政策,新溫州人的創業貸款,最高可以達到100萬元,最長還款期限也達到了5年。”他說,作為試點業務,創業啟動初期的新溫州人,還能享受到生產機器按揭貸款等新產品。
在甌海農村合作銀行辦公室主任文永勝眼里,以前,外來人員大都和融資沾不上邊,但近幾年來,到溫州創業的人越來越多,單是甌海,外來務工人員就達到60萬,很多人想創業,由于受到戶籍、抵押物等諸多限制,很難享受到與本地人相同的融資待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作為地方性銀行,率先推出新溫州人創業貸款,目的是為新溫州人創業提供一個專門的融資平臺。”文永勝說,“長期以來,新溫州人貸款市場是個空白點,銀行沒有專門介入。因為空白,外地人在溫創業缺本錢,只能向在溫創業先富起來的老鄉借。”資金瓶頸卡住創業沖動文永勝的分析,道出了溫州乃至浙江個人、個體戶乃至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特別是外地人到浙江來,想創業,融資這一關就很難過。
來自浙江貸款網的統計顯示,截至7月3日,到該網站登記尋求中小額貸款的信息,共有501條,其中大部分貸款額度都在50萬元以內。根據信息發布者的自我描述,這部分人大都是有一技之長,具有良好的項目和業務基礎,想自己干一番事業時,卻遭遇了資金瓶頸,甚至有人甘愿忍受高利息的風險。同時,該網絡統計顯示,發布貸款供應的消息,也有102條。
業內人士分析,網絡貸款大都是民間借貸,上述數據足以說明,在浙江,創業者風起云涌之時,長期的融資困境也導致民間借貸快速生長。創業貸款順勢而為甌海農村合作銀行信貸部負責人介紹,農村合作銀行此次推出的“新溫州人創業貸款”,也是在針對移民的“移民創業貸款”基礎上搞的新品種。他說,事實證明,移民創業貸款解決了中小業主的創業難題,資金不大,回籠也快,銀行風險也隨之變小。“所以這次新溫州人創業貸款,我們把戶籍抵押等條件都放開,只要你有相應的經濟能力,有人擔保,貸款就很容易。”他說。事實上,創業貸款早已成為各個金融機構爭相推出的新業務,如浙江中信、建行、農行,都在創業貸款上大做文章。而甌海農村合作銀行的“新溫州人創業貸款”,則第一次把目光瞄向了在溫州創業的外地人。專家:金融機構注意到了300萬新溫州人的創業沖動在溫州大學教授馬津龍看來,“新溫州人創業貸款”是富有積極意義的。他說,這說明金融機構注意到在溫州近300萬外來人的創業沖動了,而不是只瞅著本地人。但他認為,所謂戶籍抵押等,只是一個說法,“就算面對新溫州人貸款,不可能不要擔保,一個外地人,沒有戶籍沒有房產等抵押,誰給你擔保?這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新聞鏈接
讓新浙江人更好地融入這個活力之省在越來越多的場合,我們聽到了這樣的稱呼:新溫州人、新寧波人、新臺州人……一個“新”字,點出了這一人群的身份,他們不是土生土長的浙江人,他們是被浙江所吸引、進而留在這片土地上,并且日益成為浙江建設生力軍的人們。讓我們來梳理一下,走在全國前列的浙江,正在為新浙江人創造著怎樣的一些環境,讓他們更好地融入這個活力之省的生活和創業。1.取消外來工證卡制就業證———這一實施近10年之久的針對外來勞動力的管理制度,2005年新年伊始,停止執行。這一舉措為外來農民工提供了一個更公平、便捷的就業環境,讓他們在就業方面和城里人享受相同的待遇。2.享受司法“綠色通道”全省各級司法部門目前已為外來務工人員開辟“綠色通道”,遇到突發事件,當事人可先申請援助事項,事后再補辦相關手續;對即將超過仲裁時效或訴訟時效的工傷賠償案件,可先予受理,事后再補充有關證明材料。3.農民工住房公積金從2003年底開始,湖州市在非公有制企業職工中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明確只要連續繳存住房公積金6個月,都可申請住房公積金貸款,讓農民工與城市職工同享公積金。到2005年,已有700家企業的3萬職工納入這一制度,其中1.9萬名外來務工人員參加公積金制度。首批530多個外來務工人員在湖州買房安家。4.選舉權和被選舉權2001年底,義烏市大陳鎮,按照實際居住一年以上的公民都可參加居住地人大選舉的規定,選舉7名外來人員當人大代表。外來人員參選,增強了主人翁意識,使政府的政策更廣泛地反映民情民意,有利于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記者李向陽都市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