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常常面臨著信息不對稱問題。某家軟件公司,其管理團隊均來自國外一些大服務器硬件生產商,投資前的技術由第三方專家進行了評估,反饋非常好,因此獲得數百萬美元的創業投資資金,但投資人在投資后卻發現,該產品的市場銷售額一直在下跌,經仔細調查發現原來與之配套的關鍵器件的售價非常高,市場份額和生產線一直在收縮。顯然,來自硬件廠商的管理團隊成員在投資前是了解這一情況的,但為了獲得資金對此進行了隱瞞。
在融資交易中,一些創業者往往故意把不利于自己的信息隱藏起來,甚至制造虛假的信息,企圖騙得資金,對此,聰明的投資者應該如何識別并避開投資中的這種“隱藏信息”風險?
不久前,清華大學的一家研究小組通過對全國部分創業投資機構的案例調研分析,得出在融資交易中容易出現的6類“隱藏信息”風險,按其時間順序可分為簽約前隱藏信息問題和簽約后隱藏行動問題。其中前者主要包括項目可行性、管理團隊的能力和信用、以及公司財務狀況等;而后者包括戰略選擇、資金使用、運作管理和知識產權保護等。
簽約前隱藏項目的可行性問題,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早期的創業公司,只有一項專利或一個設想,或者公司的產品剛通過實驗室檢測而尚未通過中試。此時的創業者很可能為取得投資隱瞞公司的市場前景(市場規模、增長潛力)以及隱瞞競爭對手的實力、產品的可行性和商業價值等,虛報或夸大產品的商業價值。另外高科技公司的研發風險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技術上是否可行、市場是否接受這種產品、替代品的威脅都很難預測,也是容易出現陷阱的地方。
其次,對于早期的創業公司,由于缺乏可依賴的過去的業績和歷史,來證實管理團隊的能力和信用,創業者很容易隱瞞管理團隊的真實能力和信用,創業投資人只能根據創業者過去的工作和學習經歷作為信號,來判定團隊的管理能力。然而這些信號,并不能完全證明他們的能力,也無法證明管理團隊成員之間能夠精誠合作。
另外,由于初創期或早期的公司財務狀況較簡單,公司大抵處于赤字狀態,隱瞞公司真實財務信息的情況一般出現在成長期(具有一定的收入或盈利)的公司。夸大銷售收入或利潤,造假賬等情況是為騙取融資或增加公司估值經常使用的手段。
此外,雖然創業者和投資人都是公司的股東但創業者同時還是公司的經營者在大多數情況下創業者出資比例遠遠小于投資人。由于投資人只對現金流(成功退出后獲得的回報)感興趣,而創業者不僅對創業企業成功后獲得現金的回報感興趣,也對自己的其他利益感興趣。這些目標的不同,為投資人和創業者的合作埋下了隱患。因此簽約后“隱藏信息”行動主要表現在公司的戰略選擇、資金使用、運作管理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
創業者在公司的戰略選擇上的“隱藏”行動主要表現在創業者在面臨公司的發展戰略以及公司下輪融資或上市的戰略決策時,選擇對自己而非對所有股東利益最大化的戰略。另外,由于創業者存在著私人利益,所以在公司發展戰略的選擇上,可能會采取有利于自己個人的名譽或成就感的選擇,比如來自科研院所的管理人員,可能會追求技術的完美,而不顧市場的需求和反饋的策略。
在獲得投資后,由于注入的資金不是創業者自己的血汗錢,同時,投資者不可能實施完全監控,創業者可能會不當使用公司的資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