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說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進行存貨管理,存貨表現出順周期特征,即在經濟景氣好時,存貨上升,從而使經濟景氣更好;在經濟蕭條時,存貨下降,使存貨需求更低。今年以來,我國產成品資金占用不斷攀升,6月末,規模以上工業產成品資金9530億元,同比增長19.9%,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9.5個百分點。但是,在存貨增加的同時,銷售形勢也比較好,存貨的增長速度低于銷售收入的增長,存貨對銷售的比率保持了穩中略降的態勢(各年同月比較),存貨周轉率逐漸加快。
針對這些情況,央行認為隨著存貨的增加,企業應及時地調整自己的資產負債結構,或是減少其他的流動資產,或是相應地增加流動負債。但在宏觀緊縮環境下,一些企業和銀行寧愿削減流動貸款也不愿放棄長期投資項目,導致流動資金緊張。中國人民銀行5000戶企業調查顯示,2004年上半年,企業長期投資增長11%,比上年同期加快9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我國短期貸款同比少增1684億元,票據融資少增2128億元。由于流動資金緊張,企業應收賬款不斷上升,6月末,國家統計局統計的全部國有工業企業和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應收賬款凈額達到2萬多億元,增長18.7%,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9個百分點。 從整個宏觀和金融結構來看,我國由銀行向企業提供的流動資金是相當多的。在人們的概念中,只要企業有生產,銀行就供給流動資金貸款。央行的統計資料顯示,1997年末,金融機構流動資金貸款余額為5.9萬億元,與GDP比例為80%;2003年末金融機構流動資金貸款余額為10.2萬億元,與GDP比例為88%。2004年6月末金融機構流動資金貸款余額為10.6萬億元,與上半年GDP比例折年率則高達90%。
這一現象表明金融機構流動資金貸款與GDP比例一直呈上升趨勢。央行貨幣政策執行報道認為,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這一比例是最高的,很多國家的同一比例都在10%以下(如馬來西亞只有5%)。由于企業經營過度依賴銀行貸款,加上企業單位產出所占用的流動資金不斷增加,造成流動資金貸款規模不斷擴大。
不可否認,目前我國流動資金緊張主要是我國融資結構和企業資產負債結構不合理造成的,但這種不合理狀況有其歷史原因,并不是短期就能改變的。因此,這份報告提出為了解決流動資金短缺問題,企業要不斷加強對短期財務的管理,特別是對存貨的管理;金融機構也要積極主動地為有市場、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業的企業提供正常流動資金貸款。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央行并沒有回避企業庫存增加、流動資金緊張的現實,而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難題,還需要企業和銀行雙方共同努力來尋找有效解決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