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貨膨脹和行政壟斷背景下,民間資本只能被迫轉向高利貸
從微觀層面來看,民間資本轉向高利貸,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在目前通脹和負利率的背景下,民間資本為了尋求安全與回報,只能轉向房產等投機領域,但是宏觀調控和樓市限購令使得這一部分資金最終流向高利貸。
其次,由于行政壟斷的存在,導致投資實體產業的渠道太少。在我國,上游利潤較高的資源性領域被行政壟斷、央企把持,對于民企來說,盡管有“非公36條”,但是高利潤行業仍舊只是水月鏡花。
通脹和行政壟斷的結果是,民間資金缺少投資渠道,只能流向高利貸等投機性領域。一個明星的例子是,據媒體報道,在高達1毛甚至3毛的高額利息刺激下,江蘇省貧困縣泗洪出現全民放高利貸的狀況,包括農民、醫生、個體工商戶、教師等在內的各色人群均曾參與過高利貸活動。
銀行資金已流向高利貸領域,經濟一旦下行將面臨系統性風險
媒體稱銀行資金已流向高利貸領域,或將帶來系統性風險
如果高利貸的僅僅限于民間資本領域,波及面可能還不算大,但從目前媒體報道的情況來看,一些國企和銀行已經涉足這一領域。據《新民周刊》的報道,國有企業有不少這么干的,以6%的低息從銀行貸出來,再12%放給擔保公司。
這些國有大型企業能這么做,往往是鉆了國家相關政策優惠和銀行監管不嚴的空子,憑借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可以從銀行拿到極低甚至免息的巨額貸款。幾億資金,6個點的利差,一年就能賺回幾千萬“黑金”,成為少數人瓜分的“小金庫”。
在東南沿海一帶,由于公務員貸款較容易,不少人便以各種名義從銀行以月息8厘(千分之八)左右利率從銀行貸款,再以月息1.5分甚至更高的利息通過擔保公司轉貸牟利。從銀行資金流向高利貸領域來看,系統性的風險正在醞釀。
一旦經濟下行,“擊鼓傳花式”的“博傻”游戲將難以為繼
從目前媒體報道的案例來看,高利貸的資金主要流向實體的制造業和房地產等領域。據7月21日發布的《溫州民間借貸市場報告》顯示,2011年上半年,溫州的民間借貸總額已升至1100億元。但這些資金中的20%左右,又會通過房地產企業的融資、集資炒房等進入到“房地產投資”。
不論是流向制造業還是流向房地產,如果要使得游戲進行下去,就必然存在這樣一個前提,那就是經濟高增長會一直持續下去,投資實體產業和房產能夠獲得可觀的回報,否則,一旦經濟下行,則會導致整個資金鏈的崩潰,“擊鼓傳花式”的“博傻”游戲也將難以為繼。
今年6月份,廈門、石獅連續爆出民間高利貸崩盤大案,甚至有民營企業家因為還不起債而被逼自焚、跳樓。7月份,“全民放高利貸”的貧困縣江蘇泗洪借貸大戶“失蹤”,高利貸市場隨即崩盤,“全民房貸”變成“全民追債”。這些例子已經在給這場“最后的豪賭”做出警示。
結語:從全民炒股、全民炒房到全民高利貸,國人的“賭徒”式心理正日趨嚴重。如果說炒股、炒房多少還帶有一種風險資本運作的成分,那么,全民高利貸則是一種典型的投機,特別是在銀行資金加入的情況下,有可能成為一場“最后的豪賭”。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