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投資客已經介入到核心環節,他們不是股票的買賣者,而是能夠“制作股票”的人,是游戲玩法的制定者。
至于為何有此權限,劉亦解釋說,文化藝術品交易所剛成立時,最初的幾家公司可以向公眾募資,其中就有幾個溫州老板的公司,“他們具備做資產包的權限。”他打了個比方,“就像最初國家放開一個小口子允許民間資本辦私人銀行,名額很快用完、很快收口,最初拿到名額的人便成為市場的領跑者和規矩的制定人。”
目前,全國各地正在運營或者籌建的文交所大約有30家,大多數都采用藝術品份額化交易的方式,與股票交易類似。
風險積聚
畫家老楊介紹說,藝術品估值在中國還沒有形成體系,以前是外國人說了算,現在由于中國人接盤,外國人退出中國,轉戰東南亞繼續炒作,“原先在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國際炒客,現在聚集在印度了。”
和股市一樣,風險由最后接盤的散戶買單。只要大莊家套現后退出,盡管畫作的價值還在,但是莊家不炒作了,泡沫掉下去,就開始跌,最終倒霉的還是散戶。
“這需要一個專業的機構來估值,還需要一個類似于銀監會的部門來監管,但是這些都沒有。”老楊說。 “估值鑒定也是一個難關,業界尚未有一個公認的、權威客觀的藝術品鑒定機構,這就為特定藝術品未來價值的增長增加了不確定性。”
讓風險更為積聚的是,相關機構開始清理溫州商人已經植根的各地文交所。
11月18日,國務院下發《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該《決定》要求,由證監會牽頭,建立聯席會議機制,清理整頓包括從事產權交易、文化藝術品交易、大宗商品中的遠期交易等內容的交易所。
《決定》要求,除依法設立的證券交易所或國務院批準的從事金融產品交易的交易場所外,任何交易場所均不得將任何權益拆分為均等份額公開發行,不得采取集中競價、做市商等集中交易方式進行交易。
中國藝術品市場研究院副院長西沐表示,此次清理的界限是“不能做涉及證券、期貨屬性的交易”,因此文交所不可太過于迷戀藝術品的類證券化交易,而應對自身進行重新定位。
盡管市場上并沒有確切的數據統計溫州資本在藝術品市場的份額,但多位采訪對象均表示比之前炒作綠豆、大蒜等單一產品的資金龐大得多。
除了炒作藝術品之外,據劉亦介紹,有些資金也在投拍電影、電視劇了,“政府在管制影視版權,現在盜版很難活下去,比如最新的電影《失戀33天》上映后,除非去影院,否則很難在網上找到盜版了。”他說,“在國內投資影視,會慢慢變得像美國一樣正規、受到保護,回報也很客觀。不過,這需要一定的資金量和人脈,否則很難進去。”
資料
溫州資本三次危局
溫州抬會事件:20世紀80年代中期,私營企業無法從銀行獲得信貸,為了解決一時的資金短缺,一種被稱為“抬會”或“排會”的信貸交易方式應運而生。它最初出現在幾個人之間,各人都出一筆錢,形成一個互助性的“會”,用錢的人付給其他人高于銀行的利息。
抬會的鏈條在1986年春出現斷裂崩盤的跡象,恐慌如瘟疫般的在各個鄉鎮飛散開來。1987年冬天,失去理智、極度病態的抬會體系,頓時發生集體性的瞬間雪崩。成千上萬的討債者瘋了似的沖向會主的家,一幕幕不堪目睹的悲劇上演了。在短短3個月里,溫州全市有63人自殺,200多人潛逃,近1000人被非法關押,8萬多戶家庭負債累累,傾家蕩產。
山西煤礦危機:2009年,隨著山西省國土資源廳一紙通知,山西啟動中國最大規模企業重組方案,要求將煤炭企業從現在的2200個減少到100個左右。山西省煤炭工業廳規劃發展處處長苗還利表示,兼并重組后,山西將徹底終結小煤礦,煤老板退出歷史舞臺已成定局。溫州“炒煤團”的500億元投資,幾乎瞬間蒸發。
高利貸危局:2011年4月開始爆發,標志性事件是浙江江南皮革有限公司老板“跑路”,餐飲連鎖“港尚記”和“波特曼”老板“失蹤”。2011年9月,跑路趨勢迅速愈演愈烈。有網友將今年溫州破產“跑路”的企業老板整理成名單,涉及20多人,50多家企業,卷入資金無法估計。這次危機的突出特點是實業資本進入高利貸,溫州資本的投機性發展到極致。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