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洋明膠事件發展至今,大有一發不可收拾的態勢。而這也暴露了多年來不為人知的明膠行業的特殊性。
不斷增容的市場空間,使得明膠行業亂象紛呈。“摻假”最為普遍。
2010年版《中國藥典》規定,生產藥用膠囊所用原料明膠至少應達到食用明膠標準;醫用明膠中鉻含量每千克不得超過2毫克,重金屬含量每千克不得超過50毫克,細菌總數不得超過每克800個,大腸桿菌、沙門氏菌不得檢出。
食用明膠按其屬性劃分,應該歸屬于食品添加劑行業,但其價格高昂,常被不法生產企業用工業明膠所替代。而生產明膠最大的問題是動物骨料的來源問題,原料在供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而工業明膠的原料來源較為廣泛且成本低廉。這也是導致“摻假”的重要原因。
基本固定的產量,巨大的市場,引發的另一個亂象就是倒買倒賣。
我國年產能在2000噸左右、在冊的明膠企業有80%都不生產而只銷售。擁有固定客戶資源的明膠廠,即便不生產也可過得很好。它們常會根據客戶的級別提供不同品質的膠,其價格也千差萬別。有時候為了賺錢,兩個膠廠之間還會“迂回作戰”。
另外,高污染的特性又導致西方很多國家把觸角伸向了中國。我國目前的明膠廠中,30%-50%的明膠廠均有外資背景。有些廠家的原料依賴進口,而生產的產品也直接出口,并不在中國銷售。
就連目前我國唯一的明膠上市公司——青海明膠(8.02,-0.89,-9.99%)也有外資背景。青海明膠官網顯示,其膠囊事業部的子公司——青海明諾膠囊有限公司,是在2000年5月與加拿大泰克諾伐公司合資組建的。
國內當前產能幾百噸的中小型生產企業較為普遍,能夠達到年產2500噸以上的企業為數不多,因此在擴能的同時,如果能保證質量,才能在當前食品安全重重關卡之下有持續生存的能力。
“雖是暴利行業,但明膠廠并不是誰都能玩的。其原料來源以及銷售渠道都很特殊,這個圈子也很小,幾乎所有的明膠廠都不是一個老板,通常都是幾個人合作,而這幾個人各有各的人脈和渠道。”游離在各色明膠企業之間的從業人員張剛(化名)說。
不論明膠前景如何光明,擺在眼前的安全問題注定成為重中之重。
企業想要生存,如果沒有長久的產品質量保證,則是“空中樓閣”。事實證明,提高產品的質量、保證原料的安全可靠,并不斷進行技術方面的升級,才是結束明膠行業的長期混亂局面,進而實現規范發展的唯一出路。
然而,如今已經被曝光的學洋明膠廠生產的蛋白粉流向還未曾被阜城官方公布,據透露,蛋白粉是為了提高產品的蛋白質含量,很有可能已經流向了含乳飲料和蛋白質含量較高的其他食品企業。
不得不承認,因學洋明膠引發的蝴蝶效應還在繼續,隨之而來的并發癥將會“演繹”到何種地步,無法預估,只能靜觀其變。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