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寬松的大背景下,國際資本開始回流亞洲等新興市場國家,這助推了這些國家資產價格的繼續上漲。中國人民銀行最新數據顯示,9月份,中國外匯占款扭轉連續兩個月負增長的趨勢,月度環比激增1306.8億美元,使我國金融機構外匯占款總額再度創下8個月新高;而印度尼西亞官方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三季度外商直接投資(FDI)季度環比增幅高達22%;類似的情況發生在越南等其他的亞洲國家和地區。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香港金管局為防止港元升值,三年來首度大手筆賣港元、買入美元,以維持港元匯價。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發達國家大舉寬松給亞洲地區帶來的流動性壓力。
另據外媒報道,10月23~24日美聯儲將在議息會議上就擴大QE3規模或期限的計劃進行討論;同時,日本也傳出消息稱,日本政府希望日本央行進一步擴大資產購買規模。發達經濟體擴大寬松,使得亞洲地區面臨更大規模的資本流入壓力,資本流入一方面或許可以刺激區內經濟增長,但更值得警惕的是推升資產升值壓力和通脹壓力。
全球寬松致外資大舉進入亞洲
本月早些時候,德意志銀行亞太區CEO Alan Clote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就曾指出:“在當前全球經濟都不景氣的情況下,會有更多的資本流入亞洲地區,畢竟這個地區的回報率是比較高的。”
Clote的判斷還是得到了印證。亞洲多數經濟體新近公布的數據都表明原本流向美國國債尋求避險的資本正在向這個地區回流。
中國央行的數據顯示,中國9月當月貿易順差繼續收窄為276億美元的情況下,外匯占款激增1306億美元。
印尼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三季度FDI季度環比增速高達22%,越南FDI也持續增加,9月單月至10億美元。同時渣打銀行的研究報告則指出9月份大約13億美元的資金凈流入印尼債券市場,而8月份該國約有5.4億美元的資金凈流出;韓國8月份的資金凈流出24億美元,到了9月份,資金凈流入14億美元,外部寬松環境帶來的壓力可見一斑。
從中國香港和內地近期的資本流入或許更加可以洞悉自QE3推出以來,全球流動性涌向亞洲的趨勢。受經濟放緩影響,中國外匯占款連續兩個月負增長;港元對美元也小幅走低,同時離岸市場人民幣儲蓄量也呈負增長;但隨著當前中國經濟回暖,人民幣升值預期增強的情況下,香港和內地都開始面臨新一輪的資本流入。
管理70億美元資金的惠理基金主席謝清海近日對本報記者表示:“中國去庫存化正在發生,相信中國經濟將在2013年反彈,尤其是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增強,年底前便會看到大量資金入市。”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張明教授也在其報告中將亞洲地區經濟體面臨的本輪資本流入歸因于發達國家集體實施的新一輪量化寬松政策。“2012年9月,歐元區、美國、日本、英國均出臺了新一輪QE。這些政策緩解了短期內歐債危機進一步惡化的風險,有助于降低全球金融市場上的投資者避險情緒,從而驅動大量資本從美國國債市場流出,重新回流至以新興市場國家為代表的風險市場。”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