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巴菲特那句“等到潮水退去之后,才會看到誰在裸泳”形容眼下的光伏產業再合適不過,巨頭瀕臨存亡危機,全行業洗牌在即,資本、行政力量聞風退散,苦捱日子的只剩下企業家和員工們。
然而,哀鴻遍野中,也有幸存者逆勢生存。2012年上半年,與尚德、賽維等巨頭動輒虧損2億—3億美元相比,中國最大的多晶硅生產商保利協鑫凈虧損約4250萬美元,盡管持續盈利金身已破,但其成本控制與技術能力依然業界領先。
晶科能源是另一家光伏幸存者的代表。2011年11家在紐交所上市的光伏企業中,晶科是僅有的兩家盈利的企業之一,盡管今年上半年爆出凈虧損3億多,但它仍被認為是光伏行業中相對穩健的企業。
“適當的才是好的,不是發展越快就越好。”晶科能源CEO陳康平告訴《中國企業家》。搞財務出身、2002年曾被評為“臺州市優秀會計”的陳康平,其上海總部辦公室里掛著一幅字—厚德載福,在他看來安全與穩健便是福,“傻子也想過好一點的日子,但做企業野心不能過大,步子不能過快。”他說。
本刊采訪發現,在全行業身陷生存危機的情況下,沒有哪家光伏企業可以置身事外,但保利協鑫、天合、晶科為代表的一批企業卻憑著自己強大的生存邏輯和基因,在行業危機來臨時免受破產威脅。
這一方面是由其所處的行業位置與規模決定的,他們不像尚德、賽維光環籠罩,需要不斷擴產維護行業地位,也不像他們一樣可輕易獲取更多資源,從而刺激膨脹的野心。
但從根本上講,過去五年是他們如何成功抵制誘惑、控制欲望、增強控制力的故事。無論朱共山,還是陳康平都有傳統行業的經驗。進入光伏行業之前,朱共山經營的是熱電廠,成本、技術和融資對朱來說已經深入骨髓。陳康平此前則是蘇泊爾電器的CFO,嚴格控制現金流是他的必修課。
這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他們在產業切入、擴張戰略、成本控制與管理方面的與眾不同。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它們完美無瑕,甚至保利協鑫和晶科都曾身陷丑聞。但作為“幸存者”,他們有著怎樣的商業邏輯?行業整合時刻即將到來,他們會成為未來的行業領軍者,還是會重蹈尚德、賽維的覆轍?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