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御誘惑
過去半年是陳康平進入光伏行業以來最如履薄冰的時期,國內十大光伏巨頭毛利率均在10%以下,組件毛利一度只剩下百分之零點幾。主管財務與江西上饒生產基地管理的陳康平,在上海與上饒之間跑動得更加頻繁。
39歲的陳康平是典型的“高富帥”,雖性格略內向卻韌性十足,在蘇泊爾從成本會計一直奮斗到CFO。2006年12月,他離開蘇泊爾,與李仙德(董事長,陳的妹夫)、李仙華兄弟一起創辦晶科能源。得益于市場快速成長,晶科從2008年硅片產能的80MW,到2012年預計全年光伏組件總出貨量至1000MW。
2008年金融危機后,他們改變了硅片生產商的定位,向硅片、電池、組件一體化轉型,以期與市場直接對接。2010年高峰期,同行屢在單一領域喊出“全球第一”、“亞洲第一”時,外部供應商、內部高管都擔心晶科一體化策略會拖慢發展步伐。
那時,硅片、電池市場供不應求,電池一度賣到10.3元1W,而組件只有12元1W,這意味著把硅片做到電池再做成組件,毛利率增值部分較少,反而不如直接賣電池或硅片回籠資金更快。
不斷有地方政府官員給出極具誘惑的條件:“康平啊,賽維現在是多少規模,你們怎么樣啊?你要我什么政策?”對于陳康平而言,這些都很誘人,也容易讓人沖昏頭腦。
抵御單一領域產能擴張的誘惑,避免被外界雜音干擾需要決心,陳康平認為唯有做一體化才能夠培育市場,他堅持硅片、電池、組件三個領域產能持平,上下游自我配套。陳康平說,得益于提前布局,2011年歐債危機后硅片、電池訂單大幅跳水,晶科手中依然有單可做。
陳康平的風險意識來自于過去蘇泊爾的經歷。在蘇泊爾16年,他已經習慣了不跟風盲目擴張,而根據自己的定位和市場潛在的增長勻速發展。
外界普遍認為,晶科的逆勢生存得益于過去“不碰硅”的選擇,沒有大的錯誤投資。當賽維、尚德這樣的光伏巨頭深陷多晶硅、薄膜電池投資泥沼時,沒有明顯投資負擔的晶科反而可以“輕裝上陣”。
多晶硅價格曾一路瘋漲,2008年初,當晶科與資本市場接觸上市事宜時,投資基金、券商普遍提出“沒有長單怎么上市啊?”囿于資本市場壓力,晶科與美國HOCO簽了一張每年兩三百噸的長單,比起尚德等巨頭而言小得多。
但自簽署協議起,陳康平心中始終惴惴不安,“簽署長單需要2000萬美元的預付款,同時鎖定那么高的價格,一旦市場發生變化,代價將是極其高昂的”。2010年5月,晶科成為金融危機后首家在美上市的光伏企業,為防止夜長夢多,他們很快將手中的長單一半轉手于人。
在“擁硅為王”的時代,許多光伏企業開始涉足硅料生產,內蒙古、新疆等地方政府頻頻伸出橄欖枝,勸說陳康平在當地投資,且提供了極具誘惑力的條件。
是否跟風投資多晶硅,陳康平和李仙德幾次權衡。晶科也曾一度計劃在新疆建硅料廠,但還是在前期規劃階段擱淺。
“當時太多的企業涌進,政府給我們提供便宜電價也會提供給別人,我們也沒有很強的項目經驗和競爭優勢,覺得還要等一等。”陳康平很清楚,政府給再多的錢都是借而不是送。
Martec邁哲華(上海)投資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能源電力總監曹寅則給出另一種解讀:“一些企業當時不是不想擴產,而是拿到資金和支持沒有尚德和賽維那么多。如果晶科和昱輝能夠像尚德和賽維一樣輕易獲得各種資源,或許也會像它們一樣擴張。”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